40% AI Agent将被淘汰,投资人都在投什么?

关注
各家已经把比拼转向了场景化落地能力上的较量,甚至拉上客户一起来站台。

0_0.png

各家已经把比拼转向了场景化落地能力上的较量,甚至拉上客户一起来站台。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idjourney

近期,Manus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后,AI智能体(Agent)赛道、尤其是通用型Agent领域,再次成为行业热议焦点。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社交平台公开发表观点,今天的Al Agent创业非常像互联网早期的个人站长,DeepSeek总结的当年从个人站长起步,最终成长为有影响的互联网公司的案例,今天的Al Agent创业者值得参考一下。

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问题在于能不能有黏性。终局里,大模型最后一定会吃掉所有Agent,但是很多中间离场的玩家也可以满载而归。”对此,朱啸虎直言:"大模型会吃掉90%的Agent"。

那么,创业公司做Al Agent、尤其是通用型Agent机会还有多大?到底什么样的项目更受投资人青睐、更有希望跑出来呢?

图片

面对巨头,创业公司做通用Agent难度较大

“尽管业界对能否实现严格意义上的AGI仍存在分歧,但大家对Agent能否提升行业生产力或改变生产关系已基本达成共识,我们对此并无疑虑。”日前在联想创投2025 CVC创投周上,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在谈及Agent赛道时表示。

首先,如何定义Agent是关键。

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垂直AI应用的公司最终可能走向Agent化。如果将Agent定义为能够相对全链条、全自动地像数字员工一样,端到端解决长线程问题,并通过高级别语义对话进行修正和实践,那么未来大部分AI应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级)都可能Agent化。

王光熙非常相信这一趋势将会发生。

其次,从机构角度来说,他并不会在意个别公司或明星项目的成败。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既有成功的明星公司,也有失败的案例。一家公司的成败并不能代表整个赛道的前景。

目前,大部分公司都不一定自己做基模(基础模型),但是基模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仍面临挑战。

他指出,在海外市场,美国很多的垂直类AI SaaS在法律、医疗等领域已显现明显进展,无论是融资、团队发展还是客户订单量都表现突出。AI编程等领域也已切实落地——美国互联网和IT大厂一边高喊“All in AI”,一边裁员,恰恰说明AI已经能替代部分编程工作。当然,距离完全自主的Agent仍有阶段性差距,但自动化工具(如更高效的编程助手)正在逐步实现更多功能。

中国过去在消费类APP领域一直表现优异,但国内Agent的机会未来会怎么样、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还存在风险和挑战。

王光熙认为,企业级Agent市场还是挺有机会,但通用类Agent确实难度较大。像阿里这样的大厂兼具模型和流量优势,通用类产品的创业公司难度更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新巨头,尽管类似万里挑一的概率极低,但可能性始终存在。

图片

投资人更看重扎根垂直行业、兼顾国内外市场

那么,未来到底什么样的Al Agent项目能够真正跑出来、能够实际落地,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王光熙分享了一段今年看项目的经历:上半年,我们关注到一个特别早期的商业营销类Agent项目,团队非常年轻,成员并非纯大模型技术背景出身,但他们深度了解垂直行业——对行业生态、隐性规则的Know-how理解透彻,且擅长将这些复杂的行业规则转化为软件层面的抽象化、结构化设计,最终落地为优质的AI软件。他们的产品雏形推进速度很快,我们看过之后认为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

他指出,这类项目的核心壁垒在于行业数据飞轮效应:虽然初期进入门槛不高(外行可能觉得“了解行业规则就能做”),但一旦积累起客户和数据,后续的黏性、产品闭环迭代会形成独特优势。

不过需注意,技术壁垒并非这类项目的核心——模型能力受限于基模进展,他们能做的是将数据驱动的模型优化、微调做到极致,而这一过程高度依赖快速商业拓展,不仅是拿订单,更要实现客户数据沉淀、黏性提升与产品迭代的正向循环。

在早期项目估值方面,王光熙更看重团队能否兼顾国内外市场。

国内与海外市场各有特点,尤其是软件和AI应用领域,若能同时利用国内资源并开拓海外市场,其价值会显著放大。短期来看,出海能力尤为关键——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积累数据、用户并拓展商机,对AI应用类项目尤为重要。

这类项目的另一大特点是行业Know-how壁垒的独特性。每个垂直领域看似没有明显门槛,但实际差异极大:比如数字人、数字图像领域,真正做过与没做过的团队,在技术产品化、运营落地上的差距非常显著。

以“随幻科技”为例,他们长期深耕数字传播行业,在此基础上将AI技术融入原有产品进行升级迭代,这类项目就更有潜力。

不同Agent项目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各异,这也是王光熙认为未来市场会“百花齐放”的原因——基模不会吞噬所有边际价值,多元化的行业组合(能耗、竞争力、数据、资源等独特配置)会催生多样化机会。尽管单个项目的成败仍存不确定性,但这一判断在国内和美国等主要创业市场已形成高度共识。

图片

40%智能体项目因商业模式不清晰将被市场淘汰

之所以围绕Al Agent的讨论再度掀起热潮,与Manus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不无相关。

时间回溯至2025年3月,通用Al Agent领域的明星公司Manus凭借一段演示视频迅速蹿红。

视频中,Manus智能体展示了自动筛选简历、分析股票、规划旅行等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其表现堪比人类专业人士。这段视频在科技圈引发轰动,内测邀请码一度一码难求。

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率先领投7500万美元,公司估值随之飙升至5亿美元。媒体竞相将其誉为"下一代人机协作范式"的开创者。

产品发布首周,Manus便吸引200万用户预约注册,内测码在二手交易平台被炒至10万美元天价。市场普遍认为,AI领域即将迎来继ChatGPT之后的又一爆发性增长节点。

然而,市场热情消退的速度同样惊人。短短四个月后,随着用户体验深入,Manus的实际表现与宣传视频之间的差距逐渐暴露。访问量开始逐月下滑,热度迅速衰减。

业内分析指出,Manus的核心技术存在明显短板——其智能体并非基于自主研发的大模型,而是依赖OpenAI的GPT-4和Anthropic的Claude等第三方模型,自身仅通过封装实现功能集成。

这种模式被业界讽刺为"AI套壳智能体":虽然能够拆解任务流程,但在执行环节高度依赖预设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规则,一旦遇到超出预设范围的复杂场景便会直接卡壳。

Manus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另一家明星Agent企业澜码科技早在2025年初就因融资断裂导致员工薪资停发数月,目前正寻求并购机会以维持运营。

而如今,一批更加专注于解决实际应用场景、垂直行业的Al Agent在今年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纷纷亮相,甚至拉上客户一起来站台。

例如,阶跃星辰聚焦智能终端Agent的方向,重点布局汽车、手机、IoT设备等关键应用场景,已覆盖国内超过一半头部国产手机厂商,深度合作打造手机 Agent体验;甚至拉上了吉利一起站台推出了AI智能座舱,实现行业内端到端语音大模型首次量产上车。

图片

另一方面,阶跃星辰正在拓展垂直行业的应用,与金融财经、内容创作、零售等领域的行业头部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面向C端的场景化应用,比如在城市治理方面,与上海电信打造出城市服务新标杆——数字电话亭,为这张城市名片注入AI能力,在数字公话亭里提供AI助老、AI文旅、AI政务等功能。

月之暗面则低调展出其主力模型Kimi2,主打代码能力和Agentic任务处理,定位更偏向面向开发者的效率工具型模型。

百望股份与沐曦科技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交易合规智能体,则瞄准跨境贸易场景的合规管理需求;意言科技的工业智能体平台"泰然AIP"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过AI技术帮助工业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蚂蚁数科则发布金融推理大模型与Agent深度整合方案,推动金融服务智能化升级;壹沓科技发布了供应链领域首个具备自主规划能力的垂类AI智能体(Agent)平台——运小沓数字员工4.0。

可以说,Al Agent如今的竞争已从技术参数比拼转向场景化落地能力的较量。无论是消费电子、汽车、城市治理,还是金融、制造、贸易等领域,能够解决具体行业痛点、实现商业闭环的项目更受投资人和市场青睐。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