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有用”路径成型,百度跑出AI全栈商业化闭环。
作者 | 郝文
编辑 | 趣解商业TMT组
这是一份“AI新业务进入收获期”的成绩单。
8月20日,百度交出了一份兼具增长与结构优化的财报:2025年第二季度,百度总营收327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63亿元,归属百度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在整体业务结构中,最具突破性的亮点来自AI新业务收入的表现:本季度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 34%,成为支撑百度增长曲线的重要支点。
图源:百度
这一成果背后,是百度多年来围绕AI全栈能力的持续投入与体系化构建。百度自2013年起布局自动驾驶与深度学习,构建起覆盖芯片、框架、模型到应用的全栈AI能力,使得公司在AI的落地周期率先跑出拐点,而这些能力,正在通过多个业务路径落地兑现。
其中,智能云业务增长稳健,根据IDC最新报告显示,其在大模型平台与应用市场获得双第一;无人驾驶业务方面,萝卜快跑累计出行超1400万次,全球Robotaxi出行服务次数第一;搜索、数字人、GenFlow等C端产品,也在持续拓展AI原生应用的边界。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财报中指出:“我们始终聚焦那些最具长期价值创造潜力的AI新领域。”这意味着,百度正在主动重构自己的增长路径,将AI能力为底座,驱动To B与To C两端的商业变革。
在AI赛道愈发拥挤的当下,百度为何能够率先在B端实现商业化闭环?又凭借怎样的能力体系,持续在C端探索AI应用的新范式?
01.萝卜快跑加速落地,是百度长期AI投入的集中体现
当前,Robotaxi商业化竞速已进入下半场,而百度正成为最早驶出验证期、驶入规模化运营阶段的玩家。
2025年第二季度,萝卜快跑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季度出行服务次数超过220万,同比激增148%;截至8月累计全球出行超1400万次,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16座城市,包括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香港,以及阿布扎比、迪拜等中东城市,成为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
图源:百度
技术规模化之外,萝卜快跑已经推动自动驾驶从“试点验证”向“全球部署”跨越。
本季度,萝卜快跑与Uber、Lyft先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按计划,今年底前将率先在亚洲与中东地区接入Uber平台,提供自动驾驶服务,并于2026年进入德国、英国等欧洲市场,规模扩展至数千辆。萝卜快跑的“出海计划”正在快速推进,向真正的国际化Robotaxi平台演进。
截至目前,萝卜快跑已部署超过1000台L4级无人驾驶车辆,累计安全行驶里程突破2亿公里,为公众提供超1400万次出行服务。这不仅在全球Robotaxi领域树立了明确的运营规模标杆,也意味着百度的自动驾驶系统从安全性、效率、调度能力到乘客体验,已经完成了“实验—可复制—可放量”的完整跃迁。
而这份成绩背后,是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投入。从2013年开始,百度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体系化的技术栈,使得百度能在Robotaxi爆发前完成关键技术与运营场景的充分验证,成为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进入商业化拐点时最早起飞的一方。
图源:百度
不仅如此,萝卜快跑的价值也正在被资本市场重新估值。花旗指出,萝卜快跑与Uber、Lyft的战略合作“有助于百度快速进入具备商业化潜力的新市场”,体现其在自动驾驶价值链中的核心能力。
萝卜快跑无疑是百度战略层面的关键支点,技术投入是支撑发展的底层逻辑,生态合作成为场景突破的核心动能,出海战略是规模化的关键引擎。当这三股力量交织融合,让萝卜快跑在中国市场成为自动驾驶领跑者,也推动其在国际赛道中抢占核心竞争地位。
02.长期积累的全栈布局,是百度长周期增长的技术杠杆
百度的AI商业化之所以能够率先跑出拐点,根本原因在于其在过去十年持续构建的全栈AI能力体系。不同于大多数厂商侧重模型性能或单点解决方案,百度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平台与应用,完成了全链路自研和优化;这种结构性布局,正在成为百度穿越周期的技术杠杆。
具体来看,百度的全栈体系涵盖昆仑芯算力、飞桨深度学习框架、文心大模型以及应用层,是全球为数不多进行全栈布局的人工智能公司。
从基础设施到行业解决方案,百度打通了从“芯片—模型—平台—服务”的关键路径,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更形成了高度集成、安全可控的产品交付力。这一能力,正是To B客户最稀缺、最看重的。
图源:百度
这种架构优势正在被市场回报验证。2025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在大模型相关招投标项目中实现数量与金额双第一。
IDC数据显示,百度智能云已连续六年位居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在大模型平台市场、应用市场均保持行业领先。最新金融行业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在中国金融生成式AI平台与应用领域以12.2%的份额稳居第一,服务招商银行等头部客户,推动智能客服、多模态分析等核心场景的模型落地。
图源:百度
而支撑这一能力的,是百度自研的AI基础设施。
2025年,百度成功点亮昆仑芯三万卡集群,支持千亿参数级大模型全量训练,可同时为1000家企业提供大模型精调能力,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高性价比、高稳定性的底层算力支撑。
与此同时,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也构建了国内领先的“芯片-框架-平台”调度系统,不仅具备“一云多芯”兼容能力,更在稳定性、推理成本、吞吐性能等多个维度全面优化,能够最大化释放算力性能,为企业大模型的训推任务提供了可靠支撑。
这套自研全栈能力带来的不只是技术积累,更构建起百度特有的技术-商业正循环:从底层能力支持大模型产品化,到产品化能力反哺行业客户落地,再到落地反馈驱动模型和平台持续迭代,最终实现新一轮营收反哺基础设施扩张。
这一闭环机制,使百度在AI服务市场中具备极高的“黏性”与“可复制性”,也是其智能云业务实现持续健康增长的根本原因。
今年7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5大模型云价值影响力矩阵》中,百度智能云被评为“全量领导者”,在技术能力、生态布局、市场交付等多项维度中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这一评价,既是对全栈战略成果的肯定,也标志着百度在AI基础设施层面已具备“国家级平台”属性。
对比那些尚处在算法性能比拼阶段、或依赖第三方芯片与平台的AI玩家,百度的优势并不在于某个单点“最强”,而在于系统性最完整、落地路径最通顺、商业闭环最扎实。在未来AI从通用能力走向行业深化的阶段,这种全栈、闭环、自控的架构将成为最核心的护城河。
图源:百度
可以说,百度AI商业化的确定性,正是建立在这一长期构建的全栈体系之上。而这一体系,不只决定着百度的当下表现,更是其未来十年稳健增长的技术杠杆与估值锚点。
03.长期投入构建全栈能力,用B端验证反哺C端探索
百度的AI战略,从来不是为了堆参数、卷性能,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用技术创造真实价值”的理念,正在从B端延伸至C端,用一个又一个可落地、可复用的AI应用,构建出“超级有用”的AI生态。
李彦宏始终坚信,“应用驱动是第一性原理”,这亦是百度深耕AI领域十余年的核心路径。当行业陷入模型内卷时,他果断提出“不要卷模型,要卷应用”的战略转向,为百度乃至行业绘制了新的蓝图。如今,这一理念的终极愿景已然清晰:并非打造单一“超级应用”,而是旨在千行百业落地数百万个「超级有用」的应用,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繁荣生态。
从Q2的财报表现来看,百度正在兑现这条“从B到C”的能力迁移路径。在C端,百度搜索迎来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AI升级;涵盖智能框、百看、AI助手等改版,正在重塑用户对搜索产品的认知。
数据显示,仅三个月时间,移动搜索结果页中AI生成内容的占比从4月的35%提升至7月的64%,大幅替代传统超链接模式;百度APP月活跃用户达7.35亿,同比增长5%。搜索已不再只是信息检索工具,而正逐步转型为“任务完成”平台,成为连接用户需求与AI能力的超级入口。
图源:百度
百度搜索,正在通过AI重构搜索引擎的超级入口价值。
最明显的是用户搜索习惯被重新引导,需求被重新满足。从单纯输入问题,到获得场景化解决方案,甚至是任务完成。这种转变一旦达到爆发阈值,增长的潜力会逐步浮现出来。
另一个被市场广泛关注的亮点是数字人业务。依托“慧播星”自研引擎,百度推出的罗永浩数字人在一场直播中实现GMV突破5500万元,预计将在10月实现能力开放与标准化量产。这意味着,数字人能力不再是技术“演示秀”,而正成为行业工具。
从教育到健康、从电商到知识付费,数字人开始在真实场景中释放效率红利。例如,知识博主“艾弥儿”的数字人提升用户停留时间101%,乳品品牌“蒙牛悠瑞”通过数字人提升转化率33%。这些成果表明,百度正在打造的不是某个“虚拟人”,而是一套可规模化落地的AI角色系统。
此外,百度推出的GenFlow 2.0、秒哒、Comate AI IDE等AI原生产品,正在成为不同垂直场景下的AI入口。无论是低门槛的内容创作、实时视频摘要,还是开发者无代码/轻代码协作平台,这些产品体现出百度持续“卷应用”的战略定力,也不断丰富着C端生态的触点与深度。
图源:百度
百度C端的创新并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建立在B端技术能力验证基础上的系统延展。从萝卜快跑、百度智能云等服务闭环,百度用B端交付验证了场景成熟度与技术可控性,进而为C端应用提供了稳定、安全、可商用的支撑。
站在AI产业周期的新拐点上,百度早已完成了“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平台”的转型;过去十余年的持续投入,正在迎来体系化的长期兑现窗口。
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不仅印证了这种转型的阶段性成果,更标志着百度在新一轮技术范式转移中找到了自己的战略节奏与能力路径。从全栈自研、产业协同到产品导向、生态构建,百度走出了一条慢而稳、深且广的AI路线图;也正因为这份不跟风、不贪快的战略定力,百度有望成为AI时代真正意义上的价值锚点。
在未来,这不仅是百度的竞争力所在,也将是其估值逻辑重塑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