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包上挂的不是挂件,而是接头暗号

关注
挂件认亲,同担暗号,年轻人在玩一种新的O2O社交。

ÉãÍ¼Íø_600475307_banner_¿É°®µÄëÈ×È×Íæ¾ß£¨ÆóÒµÉÌÓã©.jpg

编者按:本文转自亿邦动力,作者李佳晅,编辑张睿,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古有帮派令牌,今有同担公仔。

现在年轻人的包包,仿佛一个微缩的“身份声明展”。随便刷下社交媒体,都能看到有人晒图配文:“今天偶遇同担了”,照片里是两个包挂的贴贴合影。

放眼望去,这届年轻人的包挂丰富多彩:比如潮玩代表迪士尼顶流女明星玲娜贝儿、泡泡玛特的人气王LABUBU;追星一族的阿信胡萝卜、王源的狮子“莱阳”、汪苏泷的粉色恐龙“素龙”;二次元派的各种动漫游戏的“谷子”(周边);以及抽象玩梗的不织布文字牌,直接写上“你怎么知道我要去看XXX演唱会”或“我担是XXX”。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左到右依次是:莱阳、素龙和不织布文字牌

包挂成了一个高效的社交筛选器,它像一个精准的灯塔,只向懂得人发射信号:“自己人,快来找我玩!”这大大降低了社交的试错成本,保证了交流起点的纯粹性。

在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找到全宇宙同好的今天,为什么年轻人还要乐此不疲地在现实中玩这种“解密游戏”?因为线上聊得再嗨,也抵不过线下一个激动到跺脚的拥抱。 这些小挂件背后,藏着年轻人对真实连接的强烈渴望。

挂件在手,天下我有。

行走的“身份ID”:从可爱公仔到“我担天下第一”

旅行不仅仅是旅行,而是翻山越岭的线下认亲。

在韩国首尔的街头,佳佳正埋头跟着导航找路,忽然背后有人轻轻一拍,伴随着一句充满试探的“接头暗号”:“姐妹,你也喜欢五月天吗?”

佳佳一回头,目光瞬间锁定在对方手里的那个“信物”上,一个和她包上一模一样的、圆滚滚傻乎乎的胡萝卜挂件。这个名叫“魔魔胡胡胡萝卜”的小公仔,是出自五月天阿信的潮牌,因为表情神似本尊,成了无数“五迷”们心照不宣的宝贝。

图片

大型胡萝卜相认现场

就在这个异国他乡的街头,佳佳和这位“同担”凭借一个胡萝卜,成功完成了一次令人激动的“线下认亲”。

一个国内小白领,一个在韩留学生,她们在街上尖叫拥抱,完全顾不上路人的眼光,像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她们互加微信,并且约定后面几天一起去逛首尔的宝藏店铺。

这种像特务接头一样的场景,正在年轻人中疯狂上演。

无论是偶像周边公仔,还是用不织布做的标语牌,包包上的这些小玩意儿,早就超越了装饰本身,进化成了“社交名片”。就像社会学家戈夫曼说的,年轻人在进行一场社交表演,而这些包挂,就是他们精心为自己准备的、希望“自己人”能一眼看穿的舞台道具。

有网友精准吐槽:“中国人喜欢在包上挂东西,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古代人挂玉佩、香囊,现代人挂公仔、不织布,都代表身份和门派。”

那么,这种萍水相逢的缘分,会发展成现实中的友谊吗?

“如果发现两个人还有其他共同点,比如在同一个城市,或者还有其他共同爱好,那真的很容易就玩到一起去了。”身为一个资深“五迷”,殿小二的包包和手机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胡萝卜,出门在外随时准备着“认亲”。

图片

殿小二的背包

她喜欢去景点做义工,每当看到有挂着胡萝卜的五迷来参观,她都会主动上前聊几句,互换物料(免费的自制周边)。如果遇到住得近或者聊得来的五迷,她们还会互加微信。比如某一次,她发现一位五迷工作的地点和自己家离得很近,加微信后,两个人约看演唱会、约吃饭、约出去玩,从追星慢慢聊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当然,也有很多次相遇,止步于打招呼和换物料,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但即便只是这样,殿小二也觉得很开心,因为哪怕是最简单的互动,也能让她瞬间获得一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线上千万同担,不如线下一次“面基”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年轻人好像拥有全宇宙的同好。微博超话动辄百万,小红书笔记遍地开花,B站弹幕里是铺天盖地的“啊啊啊同担”。他们分享着高清的视频、最新的资讯、最精彩的二创作品,一个无形的、庞大的“想象的共同体”似乎已然建成。那么,为何他们还要执着于在拥挤的人群中,去寻找那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能认出自己身上挂件的人?

因为线上社交更像是一种 “降维”体验,光靠文字和图片交流,高效但缺少了语气、眼神和那种只有面对面才能感受到的激动氛围。而线下相遇带来的 “具身认知” 是无与伦比的:面对面的聊天,亲手交换物料,一起为同一份热爱尖叫……这些真实的互动,能创造出更强烈、更牢固的情感纽带和独家记忆。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实线上的粉丝群体亦然。而线下通过包挂找到彼此,就是把“想象的共同体”具象化, 从“我知道你们存在”,变成了“我能真实地感受到你们的存在”,让“想象的我们”升级成了 “能感受到的我们” 。

所以,那些在年轻人背包上晃来晃去的小公仔和小标语,早已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年轻一代在这个看似紧密连接、实则个体越来越孤独的现代社会里,用来对抗孤独、主动寻求连接的社交罗盘。技术改变了交友方式,但永远无法消灭人们对真实接触的渴望。

“挂件社交”把这种渴望,变成了一种可爱又坚定的行动。年轻人就像举着心爱玩具寻找玩伴的小孩,勇敢地向世界发出信号:

“我在这里,我的热爱也在这里,有和我一样的人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