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技术向家庭、养老、医疗等人机共存场景探索时,刚性机械臂的安全隐患与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局限,正成为制约其落地的关键,而柔性智能与机器人的融合,逐渐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人机安全交互”的核心方向。
在创业邦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大会现场,西湖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跨力学实验室负责人姜汉卿围绕“迈向柔性智能时代”主题,结合自身从开创柔性电子领域到回国搭建跨学科实验室、推动科研落地的经历,分享学界对AI与机器人结合的思考,旨在为业界提供从技术理念到产业化实践的柔性智能视角,助力柔性技术更好服务于“From Lab to Life”的科研目标。
以下是姜汉卿的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科研经历与柔性技术的缘起
我从学界角度分享一些浅见,讲讲我们如何看待AI与机器人的结合。这个“迈向柔性智能时代”的题目,是我们和创业邦一起定的。在讲柔性技术之前,我想先聊聊为什么要做柔性,这和我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我2021年离开美国全职回国,这背后离不开我在美国20年的经历。2001年博士毕业后,我就去美国做博士后,一直待到2006年,之后留在美国任教。做博士后的最后一年,我和两位领域内的大咖共同提出了“柔性电子”的概念——当时我们判断,电子器件的发展会走两条路:一条是以英特尔、AMD为主的“更强大”路线,追求芯片封装密度更高、速度更快;另一条是“更贴合人体”的路线,也就是柔性电子,它能贴在人体上,甚至植入体内,我们当时还做出了第一个可拉伸的硅器件,这个成果在2005年被MIT评为十大科技成果。如今20年过去,柔性电子已经成了非常成熟的商业化赛道。
2006年我开始在美国独立任教,而美国的独立任教有个明确要求:你做的研究必须和之前不一样。所以从那之后,我就没再继续做柔性电子,但我的科研方向始终偏向“柔性”——后来又做了基于折纸超材料的研究,以及柔性电子的其他应用。
2021年我决定回国,核心原因是想让自己的科研找到落地场景。回国后我建的实验室叫“跨力学实验室”,这个名字翻译得不太准确,我们不只是做力学,更想做有社会影响力的事——不只是发文章,关键是要有能落地的产业化场景。我过去的研究大多是“柔性与刚性结合”,比如柔性电子就是把刚性电子器件做得偏软,以便和人体结合;而机器人本身是刚性的,怎么让它和人类更好结合?现在的刚性机器人显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我回国后想突破的方向。
我的实验室也基本复刻了我在美国的科研风格——美国没有专门的力学系,力学大部分在机械系里。所以我的研究偏机械方向,又带着力学背景,会融合材料、化学、化工、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因此,跨力学实验室也是工学院90多位老师里最“跨界”的,我们现在有40多个人,基本涵盖了所有传统工学专业,这为做跨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核心技术:柔性变刚 机械臂与全臂感知
接下来我想讲第一个核心技术:如何用我们的思路解决“人机共存”环境下的安全问题。现在大家看到的机器人展示,不管是跳舞、搬东西,还是长跑、送快递,场景里基本都没有人,只有机器人自己。但我们想要的是“人机共存”——就像20年前做柔性电子时的思路,电子器件一条路是更强大、成本更低,另一条路是功能更多、能和人更好结合,我们走的是第二条路。如果机器人要进入家庭、养老、医疗这些场景,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
可所有电子器件的安全都是有局限的:电脑会死机,手机用一会儿也会死机,要是机器人死机了、乱码了怎么办?一个五六十公斤装配了几十牛·米扭矩的电机挥来挥去,这绝对不安全。在我们这个领域里,真正安全的“兜底方案”必须是机械的——比如工业自动化中,最后能一键制动的都是机械装置,复杂的电子方案只是辅助。基于这个逻辑,我们研发了“柔性变刚机械臂+全臂感知”技术。
1. 技术理念:工作时“刚”,交互时“柔”
机械臂必须满足两个核心需求:一是工作时要有足够刚度——如果软趴趴的像人的手臂,载荷能力差,没法干活;二是控制难度低——软机械臂有无限多的自由度,而现在所有机械臂的控制都基于刚体动力学,速度有限,还得解复杂方程。所以我们的理念是:工作状态下,机械臂性要能和刚性机械臂“极限接近”;和人交互时,要尽量“软”,万一碰到人或物体,能瞬间变软——而且这个“变软”的兜底方案,不能依赖电子器件,要像人的膝跳反射一样,不用经过“大脑”,能自动控制、自动变软,这样才安全。
2. 关键技术:机械超材料、阻塞机制与双稳态气阀
我们的机械臂看上去和刚性机械臂没区别,也是电机驱动,控制方式也一样,核心差异在“变刚度”的内部技术,这里用到了实验室的两个关键技术:
机械超材料:超材料的概念十几年前就有了,最早从电磁领域开始,而“机械超材料”的性能主要靠结构决定,和材料本身关系不大。举个例子:一张纸放在桌边会塌,没法承载,但把它折成特定形状,就能承重。我们用的是第三代材料——纸和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形状灵感来自鱼鳞和穿山甲鳞片,再用纺织工艺织成特定形状,包裹在气密气腔里。
阻塞机制:就像袋装大米——没开封时硬得像砖头,一旦开封进气,马上就变软。我们靠这个机制实现“刚柔切换”,硬态时的刚度和钢管机械臂很接近,常见负载下,标准件位移是0.1毫米,我们的机械臂位移是0.3毫米,工作时用一节标准件做微调,就能适配现有控制逻辑。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双稳态物理智能气阀”来判断“变刚度”的时机:气阀是纯机械结构,常态下关闭,机械臂外部是正压腔、内部是负压腔;它的“双稳态”类似小朋友玩的“甩尺”,有两种稳定形态。当检测到“高速撞击”时,气阀会自动打通,正压腔的气体瞬间进入负压腔,机械臂能在0.3秒内变软,同时正压腔会保留一定刚度,避免机械臂完全坍塌。
3. 全臂感知:简化方案,4个传感器实现整臂检测
很多人觉得机器人需要密布传感器,但人体手臂的传感器其实并不“全域丰富”——只有指尖、舌尖有毫米级分辨度,胳膊上3公分间距的触碰根本分不出来。所以我们用了更简化的思路:利用充气气囊的“弹性波传播”特性——撞击会产生弹性波,波的振幅和相位能传递冲击信息,理论上2个传感器就能逆解出“冲击怎么发生、有多少冲量”;为了冗余,我们只用了4个标准传感器,就能在50毫秒内检测出撞击,既能用纯机械方案兜底安全,也能让机械臂主动避开碰撞。
4. 整机展示与康养机器人规划
我们已经做了整机展示:强项是做机械臂,整机靠外接资源实现,但现在也能独立做整机。视频里能看到:机械臂工作时是硬的,能完成抓握、按摩等功能;撞击后0.3秒内会变软,且能反复切换刚柔;目前最新方案已经能包裹关节,下一代会用硅胶完全包裹关节,还能取消外部气动装置。
基于这个机械臂,我们计划在10月16日的全国养老大会上,官宣“柔擎”智能康养机器人——它高1.53米,有跌倒预报警、健康管理、情感陪伴功能;第二代产品会重点落地养老场景,新增辅助翻身、辅助移位、二便护理功能。
柔性智能的多元应用探索
除了机械臂,我们还在探索更多柔性智能应用,覆盖微型作业、工业分拣、特殊人群辅助等领域。
1. 微型机器人:无外场驱动,可群体协同
现在的微型机器人大多是“电动驱动”,我们创新了驱动方式:把弹性力和电磁力配对,做出了能在“无外场环境”下驱动的微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小马达约1.5厘米,能实现60赫兹振动,以爬行方式移动;还有游泳机器人,体长1.6厘米、重1.8克,最快每秒能游6厘米,还能跳跃,可通过高空无人机抛洒部署。
它的核心是一个新型小直线电机——结构伸展比达60%-70%,能在小空间内输出大力量,输出力是自重的30多倍,相当于每公斤结构输出21公斤力,可当“人工肌肉”用。下一步我们会推进“群体智能”:让微型机器人像蚂蚁、蜜蜂一样协同作业,不用GPS,也没有中央大脑,每个机器人只要感知邻域环境,就能制定策略,适合管道、隧道、洞穴探测,以及地震抢险等极端环境,目前群体智能算法已经跑通。
2. 定制化柔性抓手:解决工业分拣难题
现在工业产线上的物品形状多样,我们做了一款“柔性抓手”,核心不是材料,而是“结构与力学设计”——靠“包裹式抓取”,不是粘取。它特别适合抓“形状不固定、滑、重,或尖锐”的物体,比如4点几公斤的新鲜猪肝。目前我们已经和国内最大的单品预制菜场合作,定制这款抓手:预制菜行业里,打了鱼浆的食材很滑,之前全靠人工分拣,我们的抓取机器人能实现全自动分拣,10月份会交付设备。
3. 构音障碍辅助:柔性电子+AI,帮特殊人群“说话”
回到我2005年做的柔性电子,现在我们把它和AI结合,解决“构音障碍”问题——比如老年痴呆、中风、渐冻症患者,还有部分聋哑人群。我们做了贴在喉部的柔性传感器,结合语音信息和多模式学习,目前已经能实现80%多的正确率,能把患者的“语音意图”重构出来,帮他们重新和世界交互,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发表中。
我们实验室做的所有研究,核心宗旨都是“From Lab to Life”——让科研从实验室走向生活,真正服务于人;本质是“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