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国硬科技VC活跃度较去年大幅提升,境外资本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AI赛道,市场信心与热度持续回暖。AI Agent成为投资圈的高频热词。从效率工具到具身智能,从C端尝鲜到To B落地,创业者与投资人都在追问:下一个超级应用,会不会从Agent中跑出来?
在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大会上,红点创投合伙人刘岚,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卢健,常春藤资本高级合伙人路明,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王道平,真格基金合伙人尹乐,星连资本(Z基金)主管合伙人张鸣晨,与嘉宾主持汇丰银行科创金融董事总经理、投资人覆盖和业务开发部总经理陈青,围绕AI Agent的创业机会、赛道选择与商业化逻辑,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以下是各位嘉宾在创业邦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大会上的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AI Agent必然孕育超级应用,基建成熟正在打开窗口期
陈青:从Deepseek等模型突破开始,AI Agent成为AI应用层的核心话题。你们认为AI Agent会孕育下一个超级应用吗?核心逻辑是什么?
卢健:肯定会。今年年初英诺就明确把AI作为投资核心,从投资实践看,我们布局了AI PPT、AI Agent初创公司。背后有两个核心逻辑:一是AI正在重构现有场景,通过技术优化提升效率;二是新硬件载体将催生新需求,当AI与新硬件的能力深度结合,能创造出更具爆发力的应用,而这类应用很可能成长为超级应用。
路明:海外市场已提前验证AI Agent的商业价值。在容错性要求较低的行业里,它已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甚至实现规模化盈利。虽然目前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应用,但我保持乐观。C端与部分B端场景,随着技术进步,超级应用只是时间问题;而To B领域,更强调垂直价值,很难靠单一应用覆盖全行业。
王道平:我们同样乐观。现在部分大模型公司正向超级应用演进,但我们更关注创业公司的机会。当前AI Agent创业门槛降低,一两个工程师就能启动项目,试错成本下降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可能性。虽然竞争激烈,但从行业规律看,最终一定会有不止一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超级应用跑出来,关键是找到能精准切入的场景痛点。
张鸣晨:我把AI创业分为 “上半场基建” 和 “下半场应用”。现在算力、基座模型等基建已初步成型,应用层将全面围绕AI Agent展开,具身智能也可视作“硬件形态的Agent”,所以 “AI Agent孕育超级应用” 是必然趋势。参考移动互联网发展节奏,iPhone推出后六七年才诞生头条、小红书等超级应用,当前AI Agent正处于类似的窗口期,对创业者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垂直优于通用,三大特质构建创业壁垒
陈青:既然大家都看好AI Agent的潜力,那在具体赛道上,垂直型AI Agent和通用型AI Agent该如何选择?不少海外市场更青睐垂直型,你们认为垂直赛道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刘岚:超级应用很可能不依赖现有PC或手机,而是新硬件形态。AI带来交互范式变化,新载体可能催生下一个超级应用。通用型Agent可能被大模型整合,例如GPT-5,将多种Agent能力压缩到底层模型,降低成本,削弱独立通用Agent竞争力。法律、医疗等垂直领域仍有创业机会,创业公司有望在这些领域打造数十亿美元的独角兽。
张鸣晨:垂直赛道的优势很明显。第一,对用户来说,垂直Agent更 “精准”。比如教育领域的Agent,用户无需额外说明场景,直接提问即可,降低使用门槛。第二,数据更容易形成闭环,垂直领域的数据边界清晰,能快速积累行业专属数据,形成数据飞轮;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垂直Agent要切入行业主业务流程,而不是边缘场景。比如医疗Agent要接入医院 HIS系统,金融Agent要嵌入主交易系统,只有改变原有工作流程,才能建立不可替代的壁垒;第四,垂直Agent需具备自我进化能力,通过持续的数据迭代和交互优化,让系统越来越聪明,这才能释放AI的核心价值。
尹乐:我很认同前面的观点。垂直赛道能获得更精准的context,进化速度也更快。现在还有一个新趋势:优秀的垂直Agent能“主动预判需求”,可以根据用户过往使用习惯,主动推荐下一步行动,而不是等待输入prompt。比如医疗Agent能根据患者病史,提前提醒医生可能的风险点,这种能力只有在垂直场景中才能实现,也是通用Agent难以企及的。
王道平:对于AI Agent创业来说,确实是垂直领域比通用产品更容易找到切入点。尽管基础设施和技术不断演进,无论是通用还是垂直平台创业,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关键在于团队能否在具体场景中发现合适的机会。通用型产品也存在不同切入点,例如安全或数据相关的创业公司,都能在各自生态中发挥价值。伟大的创业团队往往通过精准定位切入点,实现差异化竞争,因此选择合适的场景进行尝试至关重要。
路明:我们也更倾向于垂类,原因在于垂直领域与原有业务逻辑和数字底座紧密结合,能够带来更高的用户复购黏性,而通用产品的复购和粘性相对有限,通用类还需要遇到基座模型能力溢出的问题。
卢健:从创始人角度看,垂直赛道需要 “行业老兵+技术敏感度” 的组合。我们投的AI PPT 项目就是典型。创始人并非技术背景,但深谙国内外流量市场和用户增长逻辑,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月收入1000万。这说明垂直赛道的成功,不仅需要AI技术,更需要对行业的理解,能把技术与用户需求、商业变现结合起来。
从“尝鲜”到“留存”,付费能力是核心指标
陈青:AI应用与移动互联网不同,存在推理成本,商业化路径也更复杂。在你们看来,垂直型AI Agent的商业化该如何推进?核心关注哪些指标?
卢健:商业化的关键是 “找到用户愿意付费的痛点”。我们投的AI PPT,瞄准轻量化办公场景,定价低,用户决策成本低,能快速验证付费意愿。上线一年多,月收入达1000万,核心就是抓住了 “职场人高效做PPT” 的刚需。对创业公司来说,早期不用追求大而全,先聚焦一个单点痛点,跑通付费闭环,再逐步拓展功能,这样风险更低。
路明:我们最关注两个指标。一是产品市场匹配增速,二是留存率。现在很多客户对AI有 “尝鲜心理”,但尝鲜不等于真正的需求。只有当用户从 “尝鲜” 转向 “持续使用”,甚至愿意续费,才能证明产品真正解决了痛点。此外,还要看Agent的自我进化能力。用户持续使用产生的数据,能否反哺系统,让Agent更聪明,这是决定商业化能否持续的关键。
王道平:商业化要从第一天就考虑。无论软硬件,硬件定价较容易,软件虽然边际成本存在,但创业公司仍需重点考虑Agent的商业化路径。
尹乐:AI应用与移动互联网不同,每次交互都有推理成本,因此产品必须直击用户痛点。例如会议纪要或录音整理类应用,操作简洁、价格低廉,就能让用户甘心支付这部分成本。
张鸣晨:关键是产品是否具备强PMF,能否真正融入用户的核心业务场景。例如,医疗类产品能否接入医院HIS系统,银行类产品能否进入主交易系统,这决定了产品的价值。留存率是结果,前面的PMF和用户需求是原因,当前行业仍处于“拿锤子找钉子”的探索阶段。
刘岚:我们最关注的是产品的商业化能力,以及用户的持续付费和留存情况。与上一波移动互联网不同,每一次AI推理都有成本,如果创业公司持续烧钱,很难抗衡大厂。因此,能否让客户付费、持续付费,是衡量产品是否真正达到了PMF,以及体现其商业价值的核心指标。
新载体、新架构与产业链思维,是对抗大厂的关键
陈青:现在大厂也在加速布局AI Agent,创业公司该如何应对?未来1-3年,哪些趋势会改变AI Agent的投资逻辑?
刘岚:未来的机会可能来自 “新硬件载体”。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应用依赖iPhone等硬件,AI Agent的超级应用也可能需要新的硬件形态,比如智能眼镜、可穿戴设备、甚至人形机器人。这些新硬件会重构交互范式,创造新的场景需求,而创业公司如果能提前布局 “硬件 +Agent” 的组合,就能避开与大厂在现有场景的直接竞争,占据先机。此外,基础模型架构的突破也值得关注,如果出现Transformer之外的新架构,可能会颠覆当前的技术底座,带来全新的创业机会。
张鸣晨:创业公司需要具备 “产业链思维”。AI Agent已进入“产业链竞争阶段”,单一技术或产品难以立足。团队不仅要做好单点产品,还要整合上下游资源,比如算力供应、行业数据合作、场景落地渠道等,甚至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差异化,比如AI Agent公司收购传统行业的服务公司,快速获取行业资源和客户,规避大厂的优势领域。此外,“超越现有水平的创新” 也很重要,比如清华团队做的 “人工智能医院”,通过多智能体角色扮演,诊断效果超过美国全科医生,这种突破性创新能快速打开市场,建立壁垒。
尹乐:不用过分害怕大厂。《创新者的窘境》里提到,大厂因现有业务惯性,很难在原创性创新上快速突破。创业公司的优势是“灵活” 和 “聚焦”,能快速捕捉细分场景的需求,用小而美的产品实现单点突破。
路明:我觉得如果AI Agent的载体不在大厂控制范围,比方说机器人/眼镜之类的硬件产品,问题就简单多了。如果载体还是在大厂内的,大厂其实关注算力和存储。如果你做Agent消耗大量算力和存储,就要想清楚逻辑,像上个云时代的SAAS公司那样,其实对资源消耗不大,但对客户价值更大,这种就比较没问题。最后现在硅谷也有个新思路,叫AI rollup,比如做客服的Agent,就收购一家客服公司,进到被改造的业务本身去。所以创业公司其实不用太害怕大厂竞争。
陈青:总结来看,AI Agent孕育超级应用已是行业共识,垂直赛道是创业破局的关键,而付费留存与产业链思维则是商业化成功的核心。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优秀的AI Agent项目,在DEMO CHINA这样的平台上脱颖而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
关于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9月24-25日,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在杭州拱墅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由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指导,拱墅区委人才办、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联合主办。近3年,大会全力以 “AI + 科技资本” 为主线展开,汇聚众多优秀的早期人工智能及硬科技科技公司、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大公司。本届DEMO CHINA以“觉醒·共生·超越”为主题,现场揭晓了《2025值得关注的AI创变者》《2025值得关注的硬科技创变者》两大企业榜单,汇聚机器人*智能硬件、AI创新应用、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等前沿科技赛道126家早期企业同台竞技。同期还发布了《2025最受赞赏的风险投资机构榜》,吸引213家投资机构齐聚杭州。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早期科技企业展示及链接平台,十余年来,DEMO CHINA吸引47000 +创业企业报名,1506家企业登台展示。其中,623家企业成长到 A 轮以后,327家企业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5家企业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