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销售盆满钵满,卖车老板赔得退网?

关注
危机共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赛佳彤,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3年年底(问界)M9上市的时候,基本任何一个在店销售都是一天一辆啊,我们店里有个销售就是当时就来了,一个月买了28辆M9,那一波真是赚到了。”

今年2月,《汽车公社》走访了上海几家新势力销售门店。彼时,有新入行的销售回忆前辈的光辉岁月称,如果运气好,赶上爆款新车上市,销售一个月就能月入几万。

然而,与门店一线销售可能的“高薪神话”形成刺眼反差的,是渠道网络背后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超4400家4S店退网,去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更是一度高达50.8%,之后,伴随着汽车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的出台,亏损比例才相对收窄。

一面是新势力销售的爆款机遇,一面是传统4S经销商大面积的亏损与退网,同为销售,个人与网络间却似乎存在着极大的割裂。

7月,比亚迪、奇瑞、吉利、极氪、奥迪、理想、乐道等多个品牌的10余款重磅新车投入市场,问界M8纯电版、银河A7等重量级车型也箭在弦上,开启预售。

当销售们再次摩拳擦掌,期待复制“月入几万”的辉煌时,《汽车公社》选择在7月这个关键节点,再度深入一线销售门店与经销商网络,试图探寻:销售个体与经销商体系间是否真的存在鸿沟。这波汹涌的新车潮,是能成为拯救经销商于水火的“及时雨”,还是会在激烈的价格战与渠道变革压力下,让“卖车亏钱”的悖论愈演愈烈?

销售高薪神话下,藏着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问界)M8刚出的时候,我一个月就卖了18台,差不多是本地销冠了。”在问到爆款车型问界M8上市时的表现时,鸿蒙智行的销售小董有点小骄傲。

半年前初次见面,刚从研发岗位跳槽的小董还是个销售新人,正为自己错过大卖车型问界M9的上市而感慨。转眼间,伴随问界M8又一大爆车型的来袭,小董也终于吃上了红利。据了解,仅那一个月,小董的月收入就达到了三四万元。

然而,高薪的另一面,是极度饱和的工作强度和不确定性。时隔仅半年,再度踏入同一鸿蒙智行门店,乍看风平浪静,细察方觉暗流涌动。

“销售基本换完了。”小董表示,和上次来相比,目前的销售团队,只有他和另一位同事还在,其余的都是新面孔。至于离职的原因,无外乎工作强度大难以支撑、业绩垫底到手薪资低主动离职两种。

小董也有变化。相较于半年前刚入职的活力满满,再见面,小董疲态渐显,不仅语气难掩疲惫声音沙哑,从面容上,也能轻易看出他的沧桑疲惫。

也有地方没变,比如随时随地回复客户消息,比如每天多次往返地库带用户试驾,比如一个电话即便深夜也要将车送至几十公里外的客户身边体验。

再见时恰逢问界M8纯电版公布外观照,问界M7上市在即,不过因为并未开启预售,且还是在7月淡季,小董当月的成交单量并不好看。“目前只成交了5个,不过就算是5个,也是我们店的销冠。”

同样身处7月淡季,与鸿蒙智行一墙之隔的乐道门店,人流相对较大。在进行品牌整合后,原顶着蔚来门头的店铺,如今已经易面为乐道门店。即便在工作日的下午,乐道门店内依然有情侣前来看车。

“我们店有7、8个销售,目前L90的预售订单有7、80个。”乐道销售介绍,平均下来,每位销售手中有大概10个订单。据他介绍,受新车上市影响,店中每逢周末便围满了前来看车的用户,其中不乏意向极高的潜在客户。

同样是有重磅车型上市的理想汽车,由于新车还未到店,店铺内人员较少。据店内销售称,本区内并无理想i8展车,用户想要看车需要前往邻区某店铺。

而在实地走访中,笔者还注意到另一现象,多位曾在半年前接待笔者的销售均已离职,涉及多个品牌,有相熟销售称,他已经拿到了另一品牌的销售offer,而在正式到岗之前,因工作劳累准备先休息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尽管高薪,但汽车销售这一岗位的工作强度较大,人员流动率也较高。

经销商退网潮背后,难解转型困局

新势力销售承受不住压力可以随时撤退,而传统经销商在面对亏损时却难以完成大象大转身。

昔日用户加价提车的盛世一去不返,如今的4S店新车业务大多亏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显示,2024年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41.7%,4S店退网数量达4419家,为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价格倒挂现象覆盖了84.4%的经销商,其中60.4%的倒挂幅度超过15%。

以中升控股、永达汽车、正通汽车、和谐汽车、新丰泰集团、百得利控股、美东汽车几大汽车经销商集团为例,2024年,仅有和谐汽车的新车销量同比增加。诡异的是,尽管销量攀升,但和谐汽车新车销售收入却仍在下滑,甚至新车销售毛利也由正转负。

几家经销商中,只有专注豪华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永达汽车还能保持盈利,但就算如此,它的盈利能力也在大幅下降。受新车业务拖累,几家公司的净利润均同比大幅下滑,多家集团由盈转亏。

而在今年,汽车经销商的困境依然在持续。

“汽车行业太卷了,国产车太难卖了,守了一天,一个客户都没见,就这样默默的、灰头土脸的,又打款下班了。没有销量,不知道老板还能撑多久,卖不出去车,不知道我会不会被开除。”

云南昭通某头部国产汽车销售3月发文称,一天一个客户都没见到。而在3月28日,包括其品牌所在的整个汽车销售中心,一单未开。查询显示,该汽车销售中心不仅扎堆了比亚迪、长城、奇瑞、吉利、东风、长安、上汽等传统车企,也有小鹏、领克等新势力品牌。

以上困境不是个例,河南某员工近百人的大型4S店,在7月初,10天仅卖出了5台车。如此盈利水平,对于每月近20万元的房租、物业费,以及近百名员工的工资而言,简直杯水车薪。

卖不出去车无法回笼资金外,主机厂的“压库政”策也极大限制了经销商的资金周转。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5月底全国乘用车库存达345万辆,库存支撑天数攀升至54天,相比2024年5月的51天有所增长。

在市场增速放缓和汽车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库存车不仅意味着巨额资金的占用,更隐藏着极具威胁的贬值风险。

多重压力下,6月以来,中国汽车流通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渠道博弈,多地汽车经销商协会接连发布倡议书,敦请主机厂给予经销商多种支持。

售后稳盘新能源拓疆,销售渠道危机共存

从表格来看,售后业务仍有利可图,成为传统经销商盈利的重要支柱。其中,售后业务盈利最多的中升控股,在2023年便加大布局售后业务,有46家中升品牌维修服务中心建成或在建。

“售后服务业务在2024年创造了另一项历史新高的战绩,我们的售后服务产值按年增长9.6%至人民币220.0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0.8%。”

在中升控股集团的2024年年报中,售后业务的增长和其所带来的利润,是最大的亮点。这也为其他的经销集团提供了思路,维修保养、保修和事故车维修等核心售后业务,有望成为经销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在新车销售方面,与新势力达成合作,或许也可以成为应对营收、利润双下滑的有效对冲手段。去年11月,仅是传出拿下约50家华为智选车授权,中升控股股票便大涨两日,涨幅超50%,并于11日下午紧急停牌。可见,外界对于头部经销商与强势新势力品牌合作尤为看好。

截至目前,中升控股2025年半年报尚未发布,无法得知与赛力斯品牌的合作对其新车业务有多大的影响。从其2024年年报中暂且可以窥得一二:

“通过多维度业务重组,特别是与赛力斯就AITO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并有望拓展至HIMA(鸿蒙智行)业务,叠加中升卓越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确保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本轮调整。”

可以看到,与赛力斯的合作,被中升控股提到了极高的高度,甚至被视为短时间内完成集团大象转身的关键。

加强与新能源的合作,不只是大经销集团的“特权”,对于中腰部经销商乃至本土小经销商而言,抓住新能源这一稻草,同样是突围的有力选择。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同时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经销商百强排行榜》与《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经销商集团新能源排行榜》中,排名头部的企业高度错位。其中,在百强单中排名91位的安徽东和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凭借4.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新能源榜单中排名第四。

聚焦单一品牌,销量强势增长的零跑,2024年零跑全国经销商累计盈利率接近85%,领先行业。

对于传统品牌的经销商而言,深耕本地市场,利用好厂家资源同样也可实现破局。

“去年5、6月份做一场大型的厂家战役活动,两个月60天,我一天都没有休息,每天都是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钟回家,两个月大概卖了接近70台车吧。”在国家补贴政策激励和主机厂的资源支持下,湖北的比亚迪销售罗青的销售额尤为可观。

个体销售高强度工作换来的“高薪神话”,与经销商的生存焦虑,恰好从细微与宏观两个层面显示出了行业转型的危与机,前者折射出新能源浪潮下的局部机遇,后者则暴露了传统模式与时代需求的深层摩擦。

对于固守旧辙的经销商,行业转型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对于主动破局者,无论是个体销售以身入局拼得的高薪,还是安徽东和汽车等中腰部企业在新能源赛道的弯道超车,抑或中升控股等大型经销集团用售后筑起的护城河,它们都证明转型从来不是单选题。

而渠道变革的终极答案,则无外乎汽车经销商协会倡议书中所谈到的合作互助。主机厂放下对经销商的绝对控制,给予更多灵活空间;经销商则要跳出“赚差价”的惯性思维,在售后增值、用户运营、新能源合作中找到新坐标;而销售个体也可以在两者的相互协作中极大减轻工作压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