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告别中国

关注
回顾发展始末,极星被中国市场抛弃,命中注定。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作者:曹佳东,编辑:何增荣,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家曾经对标特斯拉的豪华电动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几近隐身,月销成绩跌到个位数,线下门店也于近日彻底消失在中国土地,行至今日,说极星汽车不过是造车新势力战略大溃败的又一缩影,或者将其视为外资电动化水土不服的典型,都已无济于事。

哪怕从品牌成立至今,依托沃尔沃和吉利汽车的技术背书,极星并非一个以资本为导向的PPT创业公司。

从首款车型极星1的推出到现在极星3/4/5的集体出海,也能看出这个品牌还没有彻底摆烂,可对于中国,极星将如一颗流星,短暂闪耀过后,消失在中国上空,再无回头的可能。

现阶段,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外界均看在眼里。

竞争强度的极限拉升,不仅收缩了整个市场的品牌阵线,对于现存车企所带去的压力也是空前的。基本上,当下要是没有市场积累的品牌,就没有机会在这个群狼环伺的环境里活着走下去。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极星溃败的根源之一在于其模糊不清的品牌定位。回顾极星的发展历程,这个品牌一直在超豪华和大众市场之间反复横跳,从未找到自己的核心阵地。

但如今再去看,不只是定位,太多的迹象表露,就注定了极星无法在中国成事的宿命。

接下去,极星所聚焦的市场一定就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动用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为之树立些产品亮点,将是这个品牌的生存之道。不过,在中国品牌于今年开启声势浩大的出海战略,谁能知道,选择弃车保帅的极星是否会在若干年后,再次上演被中国电动车围剿的悲剧呢?

01

一步错,步步错

翻看品牌诞生始末,论发展初衷,在全球汽车产业进入电动化转型的非常时期,极星的确有着自己的打算。在沃尔沃赛车部门被领克全盘接收,在沃尔沃也无意和奔驰AMG、宝马M等产品硬碰硬时,原本主打高性能车的Polestar,亟需另寻出路。

全面电动化是行业的未来,自然也成了Polestar的重生之源。

2017年10月17日,极星发布了品牌旗下首款车型极星1,并以145万的售价向市场官宣Polestar的回归,顺便也给了自己定下了一个高端新能源的品牌主基调。

彼时,论极星的潜在对手,说实话还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要是论调性的话,拥有Model S的特斯拉勉强算一个吧。

在沃尔沃和吉利的全力支持下,极星看似是有了一个天胡开局。次年,随着品牌定位渐渐站住,极星2的到来更是被所有人视为品牌扩大势力的新支点。

只可惜,或许从那一刻开始,极星就像被人下了蛊一样,往后的每一步都走得尤为困难。从产品研发到生产交付,从渠道建设到营销规划,说真的,极星真就没有哪一步精准踩中市场节奏的。接连的发展BUG凑一起,极星的坠落直接被暗中标记了时间线。

一提起极星,多年来,有多少人是觉得这就是电动沃尔沃的“马甲”的?我估计终端市场上肯定不在少数。

这不单单是因为极星1像极了沃尔沃S90的双门轿跑车,极星2追本溯源就是脱胎于沃尔沃Concept40.2这款车,更在于,经过反复研判,不管营销部门如何教育消费者,极星所给人留下的品牌印象就是另一个沃尔沃。

十足的北欧风格,配合一切指向环保和安全的产品理念,你要人怎么相信这是一个独立于沃尔沃,且自带产品魅力的新兴豪华品牌?很快,随着沃尔沃自己都开始全面转向电动化,这样的感觉更是变得分外强烈。

而在产品推进上,当极星2上市快一年才陆续进入交付,市场环境的骤变可以是直戳极星的“肺管子”。在特斯拉Model面前的,极星2毫无招架之力,一下中国市场上又开始涌现出千千万万个主打未来的新能源品牌。

此后两年,当中国本土车企各个都在电动平台上不断迭代,推出专属电动架构时,极星却长期依赖沃尔沃的燃油车平台进行“油改电”开发。这种技术路线的选择导致产品在空间利用、续航表现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智能化领域的差距更为明显。与本土新势力相比,极星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方面的表现毫无优势。你说,核心问题在于,极星核心的研发和产品定义权仍在瑞典总部,很难为中国市场做出针对性调整。可背靠沃尔沃和吉利,研发捷径显然是极星主动选择放弃的。

瑞典品牌一直都有个老毛病,自己够用就认为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是这么认为的。顺带着,还自以为是地将过度强调环保和安全理念,当成了坚不可摧的品牌护城河。

早早被市场抛弃的萨博汽车就是前车之鉴。到了极星这里,谁曾想到,居然还能誓死不改。

02

回到欧美,就能一身轻松了?

两年前,极星1、极星2在中国接连失利终究让极星意识到了,中国车市的复杂性不是那么好应付的。一面,在海外市场,极星试图用极星3扩大品牌的产品线,那于中国市场,基于吉利浩瀚架构打造极星4,或许就是极星给出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2023年6月,极星与星纪魅族高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极星时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目标是实现“智能终端与汽车生态融合”。这一合作被视为极星推进中国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但随着品牌在中国依旧毫无起色,早在2024年2月,沃尔沃就宣布将极星汽车的持股比例从48%减持至18%,并明确表示后续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沃尔沃撤退后,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极星汽车的最大股东。2025年6月,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实际控制的PSD Investment Limited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

此次交易后,李书福通过相关实体合计持有极星66%的股份。似乎就意味着,极星终于可以用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发展模式,成体系地完成品牌的二次进行。

然而,于内于外,从吉利发布《台州宣言》到极星于4月宣布与星纪魅族签署终止框架协议,终止双方合资公司业务,从同为新势力的极越暴毙,到哪吒汽车于今年上半年停工停产,相比所谓的品牌重启,我更相信,极星在中国俨然成了母公司的负资产。

此时此刻,当极星官宣关闭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还在倔强地告诉外界,虽然暂时关闭了上海的门店,但极星在中国的其他业务均不受影响,车主的权益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要想买车的话,消费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了解产品信息并完成购车流程。

单就常识去看,这就是极星给自己所留下的最后一丝体面。极星和中国市场有没有未来,只能说,看破不说破吧。

有数据显示,和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溃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在欧美市场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2025年第一季度,极星全球销量同比增长76%,呈现出复苏迹象。为规避贸易风险,极星还将新车的生产转移至韩国和美国的工厂。

到了慕尼黑车展前后,极星又将都快被市场遗忘的极星5带到人们面前,以表明自己的产品研发还在线,好像一切都在说,生于瑞典的极星,不是被中国市场劝退的,而是回归到了自己的舒适区罢了。

奈何,明眼人都知道,八年七换中国区负责人,极星早已错过了活下去的所有机会。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溃败,是定位失误、产品力不足、本土化滞后以及股东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就算有母公司的帮扶,极星的未来被押宝在了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市场,鉴于存在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曾将极星的估值从180亿克朗直接下调至0克朗的黑历史,谁能相信,盘活极星岂是切换下市场布局就能达成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