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秦汗青。
先知先觉型产品经理,顾名思义就是在趋势还不明显、风口还未到来、事件还未发生已提前预知的产品经理。我将这种产品经理总结出了三种特质,分别是:商业洞悉能力极强、预言准确率极高、进场时机又极准。缺一不可!
提到先知先觉,就不得不提到硬件产品经理段永平先生。此人在30岁创立小霸王,34岁创立步步高,相继推出复读机、无绳电话、VCD、学习机。随后又推出了两款重磅产品:oppo和vivo,如今又涉足无人机领域,从未失手!
从这份履历来看,段永平先生所涉足的每一款产品,都极为及时精准的切入了当时的市场,不偏不倚!可谓眼光独到,行事果敢。与绝大多数创业型的产品经理不一样的是:段永平似乎永远知道市场在未来几年需要什么,并做摧枯拉朽之势的全面开花!
除了段永平先生,另一个被封神的产品经理似乎更为家喻户晓:他就是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乔布斯作为手机界明星中的明星,其履历对于常人而言想必早已耳熟能详,所以本章我们只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对其产品认知进行剖析。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系统的了解乔布斯的产品理念,了解过也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也未必学到其精髓,学到其精髓也未必可以用到自己身上,但其产品理念依旧值得我们学习,用来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格局!这不管对入门级别的产品经理还是进阶级的产品经理都是一个必修课!
如果你同样是一个创业型的产品经理,觉得可以像乔布斯一样,可以不用做用户调研,不顾合伙人或高管的反对,直接用预言做产品,但试无妨。在佩服你的勇气之外,有一点要说的是你要承担超高失败率的风险,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性的开发功能,其中典范就是祛除实体按键,用屏幕按键取而代之。
试想这样创造性的需求,调研数据是反应不出来的,因为屏幕按键的心理需求,在其未开发出来之前,连用户都是拒绝的。如果你的需求也是开创性的,也无做调研的必要,因为调研来的数据并不真实,也会让你失望。
但是不代表它没有市场,与此相反,它甚至可能成为一款爆品,用心理学角度分析就是:用户都有其隐性需求,这是连用户自己都不清楚的,在其隐性需求被挖掘出来之前,他们大多数会拒绝这样的需求,一旦有人做出这样的产品,用户的隐性需求便会被刺激到,形成难以想象的蝴蝶效应。
苹果就是这样崛起的,乔布斯深谙人性精髓,洞察到群体隐性心理的重要性,而不相信用户说的话,用户提供的数据,因为绝大部分用户自己都搞不懂自己的真实需求,这是对产品经理启示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个案例。
案例:微信与苹果的对比
有人可能会诧异,一个app和一个硬件怎么可以进行比较?当然可以!我们可以对实现这两款产品背后的逻辑进行比较,嗅觉灵敏的产品人看的是产品背后的,能支撑其运营的框架,譬如一款产品的某个点,抓住了某些用户的心理,譬如哪些需求是站在逻辑上成立,但在心理上不成立,那些逻辑上成立最后失败的项目很多,抑或是因为它们违背了人性?
产品最终是要回到人身上的,而不是回到一个逻辑上面,因为用户是感性的,而逻辑是理性的,需求从人出发,最终落脚到人身上,形成“心理闭环”。而我们举例的微信,和苹果,大家都知道他们已经不存在站在逻辑上成立,站在心理上不成立的问题,那么它们的存在就对产品人有启发意义。
你想知道一个产品怎么来的,在同一条赛道上,市场中成千上万的产品为什么是它?为什么市场偏偏选择了它?我建议一定要深度的了解做它的人,因为产品就是产品经理认知的最终体现形式,你想深度了解一款产品,一定要了解这个产品经理的理念。
谈起微信就得提及微信之父张小龙,可以说没有张小龙就没有微信,腾讯也没有那么顺利能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这里不说其对腾讯的贡献,我们只站在产品的角度来分析微信背后的哲学,张小龙是技术型产品,其思维方式受代码影响,当应具备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念。
在他的公开课我们也能直观的感受到他的思想很有魅力,充满哲学意味,比如在开发摇一摇这个功能后,有许多产品纷纷模仿,而张小龙却表现淡然,他认为其它产品的抄袭根本对微信产生不了影响,当然这句话自信的背后不是微信有腾讯巨大的流量,而是对人性拿捏的一种自信。
比如其它产品的摇一摇是“摇一摇+”模式,而微信把这个“+”去掉了,当去掉这个符号时,才是真正有远见的地方,因为那些被加上去的功能会限制产品的功能,让人们操作时没有想象力可言,也是属于边缘化的功能。张小龙把其对世界的理解充分运用到微信这一款产品上,如今这款产品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11亿。
感慨之余,我们或多少得到一些启示:那些能真正走到人群中,被时间和大众能接受的产品,不是有几个功能,就可以随便成功的,产品要想成为爆品,首先产品经理必须有远见,而产品经理的远见就体现在他对人性,心理,哲学这三大分支的理解程度上。
而据张小龙透露,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是人性,每一个功能设计的背后都顺应了人性的“贪嗔痴”,作罢,微信的需求处处能抓住人性的缺点,比如漂流瓶,摇一摇,这是产品人需要学习的地方,当然不是抄袭微信某个功能,我们要学习做一款产品背后的方法论。
另一款产品是苹果,说起苹果就不得不说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乔布斯的性格非常古怪,比如他上大学时光脚,在冬天照旧!除此之外他情商极低!不尊重人,在股东大会上他会脱了鞋,把脚放在桌子上,弄得臭气熏天,却表现的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除此之外他还羞辱员工,抛妻弃女……
这里为何要提及乔布斯古怪和败坏的性格,因为我们要分析乔布斯性格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正是催生苹果诞生的灵感,那就是乔布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创造性思维,他是一个不受陈规旧矩所束缚的人,在他眼里没有法则。
一切法则是可以打破再创造的,因此他觉得自己可以享受到上帝一般的“特权”,正是这种优越感让他可以直接忽视用户调研直接做产品,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他真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品极差的产品经理么?时间告诉我们他不是,在做产品其表现出来的视野和勇气让世界震撼。
启示一: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形成你性格,态度,认知,世界观的事物,最终会指使你做一款怎样的产品。如果你的思想开阔,有段永平般深谙市场的远见;有张小龙般洞悉人性的能力;乔布斯那种创造性的思维,你的产品会表现的和你一样有远见,相反,如果你没有做产品的天赋,也缺乏一种探索的态度,那么产品经理对于你来讲最终只是一个职业而已。
一般产品经理只有两只眼,他们看到的只有需求,却看不到人们为何有这样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们缺一种对问题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在段永平那里是对市场的敏感;在张小龙那里是对人性的思考;在乔布斯那里是上帝般的视野和勇气,在你这里又是什么?需求只是产品最表象的东西,你是不是一个只能看到表象的产品经理?而不能找到需求背后的因果关系?
如果你有这种视野,那么恭喜你距离成功只有几步之遥,也或许你已经达到那个高度,只差一个机会。如你没有洞悉产品背后逻辑的意识,那就要培养这种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
启示二:被淘汰就是所有产品的宿命?
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黄金时代,因为任何一款产品最终都会死去,包括阿里巴巴,苹果,微信,谷歌还有uber,特斯拉,微软……只不过现在它们正经历自己的黄金时代,而一种曾经成功的模式死去,只源于科技发展会淘汰那些不具备创新精神的产品。
比如柯达,诺基亚,那些曾经名声大噪的产品也是在一夜之间被淘汰掉的,他们的死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具备颠覆自己的能力。柯达死在它最引以为傲的胶卷上,诺基亚死在对智能手机的藐视上,这是企业的一种执念,既然是执念那对当事人来说在产品逻辑上是成立的。
比如柯达他们肯定认为用户有坚持使用胶卷的理由,而诺基亚也坚持智能手机就是跳梁小丑,所以他们不是没有勇气改变,而是看不懂科技的趋势,也没有顺从趋势的举措,而趋势是体现在多方面的。万变不离其宗,其“宗”体现在人上。
比如智能手机的功能还有视觉效果肯定比以前的实体按键要好,诺基亚之所以藐视智能手机,是因为他们认为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的,他们却不知道手机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
而类似于柯达,诺基亚这种死法也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作为一个有视野的pm我们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定要经常思考苹果可能会死在哪些问题上,微信可能会死在哪些问题上,不要被事物的繁华表象遮蔽了双眼。
再美丽的女人都有老的一天,产品亦是如此。但也有百年老字号的产品,比如同仁堂,这类“产品”与科技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科技再怎么变,人的疾病就那些,无非是伤风感冒,跌打损伤,其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所以这类产品具有天生的长寿基因。
马云说阿里巴巴要活102年,他不是说笑,阿里巴巴能活一百年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人们接受互联网购物也只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在科技下一次浪潮中定会产生另一个购物方式,虽阿里巴巴是电子商务巨头。
但其毕竟有局限性,他也有可能犯诺基亚类似的错误,比如人们将来会在智能硬件上购物,在vr头盔上购物,马云是不是也会认为vr头盔的本质依然是互联网,就像诺基亚断言智能手机是跳梁小丑一样呢?
我之所以建议pm要思考大企业将来的死法,不是无稽之谈,思考他们的死法就能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与危机意识,产品人一定要看清自己身上哪些是执念,哪些是固执,哪些是坚持。
有缘读到这里的朋友我给你一个问题:请思考假如微信没有流量主腾讯它会形成今天的规模吗?假如张小龙带着自己的开发团队,自己创业,微信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效?如马化腾看到微信这样的存在也会山寨一款这样的产品,会对张小龙影响有多大?如果微信没有今天这样的流量它算不算一款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产品?换句话说假如米聊是腾讯的,微信是雷军的,微信还能战胜米聊吗?
每个pm都有自己的答案,这里笔者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假如米聊是腾讯的,微信是雷军的,微信同样会被淘汰,不是产品输给了米聊,而是米聊拥有更多的上位机会,那就是海量大数据,用心理学观点就是:两款定位一样的产品,谁最先入驻用户的手机让用户产生依赖感,谁就取得胜利,腾讯有这样的优势,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