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24年的行业大洗牌,一直饱受争议的混动市场,再次迎来了诸多重磅消息。技术层面上,不仅比亚迪发布了震惊业内的DMI 5.0,连吉利银河也杀进来卷技术,奇瑞、长安等大车企更是不遑多让,一时间行业呈现出“万马齐鸣”的景象。
与此同时,小米、小鹏以智能增程的名义纷纷杀入该市场,国家知名大厂如福特、大众等车企,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卷入混动,进一步加剧混动市场竞争。从被吐槽为落后赛道,到逐渐获得主流认可,混动在争论中前进。如今随着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混动市场已经成了各方争抢的新战场了。
混动赛道成车企“内卷”新战场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混动技术正从“过渡方案”演变为“战略高地”。随着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将亏电油耗降至2.9L/100km,吉利银河星舰9搭载3DHT混动架构实现多挡位高效协同,混动车型在续航、补能、成本等核心痛点上持续突破,推动插混与增程技术路线分化,并加速重塑市场格局。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插混和增程式汽车在新能源市场占比将接近50%,而福特、大众等国际巨头也加速布局增程技术,试图复制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
首先,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分别倾向插混技术和增程技术,期望通过“油电协同”实现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场景覆盖,以及对家庭用户的抢夺。比如,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以46.06%的量产发动机热效率、2100km综合续航和2.9L/100km亏电油耗,成为插混领域的标杆。吉利银河星舰9则通过3DHT Pro变速箱的3挡位设计,优化发动机高效运转区间,提升高速场景动力响应。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插混车型在新能源市场占比将升至40%,成为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核心抓手。
相比之下新势力则聚焦增程技术,以“可油可电”特性抢占家庭用户。理想L系列通过“增程+6座SUV”定位解决续航焦虑,2024年销量突破49万辆;问界M9搭载智能增程控制系统,油电转化率达3.4kWh/L,综合续航超1000km。数据显示,2025年增程车型销量预计达220万辆,同比增长80%,成为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增长极。
其次,从市场格局来看,除了国内车企之外国际巨头也在疯狂抢夺该市场。国际车企的“中国经验”复制福特、大众等国际巨头加速布局增程技术。福特计划为大型SUV和皮卡提供增程动力总成,续航超700km;大众Scout品牌重启后推出增程SUV和皮卡,集成一体化增程器总成系统。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插混和增程车型在新能源市场占比将接近50%,国际车企试图通过技术复刻抢占中国市场。
本土品牌中,华为以“智选车模式”深度绑定赛力斯、奇瑞,通过鸿蒙座舱与全栈技术赋能,问界M7改款上市60天大定破10万辆;宁德时代推出“骁遥”增混电池,支持400km纯电续航和4C超充,已落地理想、阿维塔等近30款车型。传统车企如吉利、长安则通过技术分层策略,银河L7主攻15万元级插混市场,启源Q07布局20万元级增程市场。
而在这种分化背后,是技术路径与用户需求的深度绑定——插混适合高频短途通勤,增程则缓解长途焦虑。
华为:全栈赋能下的生态突围
在搅“混”混动市场这场运动中,华为早已经将技术、生态和渠道等多重优势整合起来,作为其撬动行业的重要砝码。
在技术整合层面,华为以“1+5+N”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为核心,推出了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动系统等的全链路技术。其中,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骁遥”增混电池成为行业标杆:支持400km纯电续航和4C超充技术,通过能量密度优化和极寒电解液技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280km”,直接降低增程车型成本。这一技术不仅赋能问界、阿维塔等车型,更推动混动车型从“过渡方案”向“战略产品”跃迁。
更关键的是,华为智能油冷电机销量已超越汇川电机,成为全球第一。通过芯片融合、功能融合等技术,华为将电驱系统BOM成本降低40%,同时依托规模化采购优势,推动智能驾驶硬件成本快速下降。中金研报指出,华为有望在2025年实现城市L3级智驾普及,进一步强化技术普惠性。
在生态协同方面,华为通过“智选车模式”深度绑定赛力斯、奇瑞等车企,将手机门店转化为汽车销售渠道,形成“渠道+生态”双轮驱动。以问界M7改款为例,上市60天大定破10万辆,正是“技术+流量+渠道”闭环的体现。更关键的是,华为鸿蒙座舱与手机、智能家居的互联能力,重构了人车交互体验:用户可通过鸿蒙智行APP远程控制家居设备,车机与手机应用无缝流转,甚至用平板作为后排娱乐屏。
2025年,华为与上汽合作的“尚界”品牌将落地,进一步验证其渠道扩展能力。通过“鸿蒙智行”统一标识和数字化中台,华为实现对销售全流程的管控,从线索邀约到交付售后形成数据闭环。这种“技术+品牌+渠道”的整合模式,正在冲击传统车企的护城河。
在成本控制层面,华为通过芯片融合、功能融合等技术,将电驱系统BOM成本降低40%,同时依托规模化采购优势,推动智能驾驶硬件成本快速下降。华为通过超融合动力域模块,将整车动力系统复杂性降低40%,五年用车成本可节省2000元。在智驾领域,华为乾崑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和硬件复用,将L3级智驾成本压缩至5000元以内,推动其从豪华车专属向中端市场渗透。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依托鸿蒙生态的庞大用户基数,形成“技术-产品-流量”的飞轮效应。
据中金研报指出,华为有望在2025年实现城市L3级智驾普及,进一步强化技术普惠性。
理想:家庭场景的坚守与挑战
与华为不同,理想汽车在布局混动市场这条路上,则选择坚持增程车路线,围绕家庭用户场景持续深耕。但与此同时,目前的理想汽车面临的外部挑战也在逐渐显现。
首先,随着越来越多增程车型进入市场,理想的爆款车策略正在遭遇挑战。2024年,理想L系列以“增程+6座SUV”精准定位,全年销量突破49万辆,成为中高端家庭用户的首选。其中,理想L6以24.98万元起售价、全系双电机和标配空气悬架,全年销量达19.22万辆,与问界M7仅差0.11万辆。然而,这种“爆款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深蓝S09、吉利银河星舰9等竞品密集上市,直接对标L9的尺寸与配置,价格战压力陡增。例如,深蓝S09轴距3105mm,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起售价或下探至35万元区间,试图以“技术平替”分食理想市场份额。
其次,理想首款纯电车型MEGA因设计争议和补能体系不足,销量不及预期,大大影响了其转型进程。理想首款纯电车型MEGA因设计争议和补能体系不足,销量远低于预期。上市72小时仅收获3000台订单,与内部预期的7000-8000台相去甚远。尽管理想加速布局超充网络(2025年目标4000座),但与特斯拉超充站密度(覆盖95%核心城市)仍存差距,用户对纯电车型续航焦虑的信任修复任重道远。更关键的是,MEGA定价55.98万元,但缺乏纯电技术沉淀,被用户质疑“高价低配”,导致品牌口碑受损。
最后,随着多车型研发与渠道扩张的进行,以及增程赛道竞争的加剧,导致其整体盈利水平持续下滑。数据显示,理想2024年毛利率从20.6%降至19.1%。为维持盈利能力,理想采取激进降本措施:一方面通过供应链压价,例如将宁德时代电池替换为欣旺达混装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裁员超18%,研发团队缩减20%,二季度研发费用环比下降0.7%。
然而,这种“以价换量”策略导致L系列单车利润下滑,2024款L7入门版起售价降至31.98万元,与问界M7(24.98万元)的价差进一步缩小,这让其备受其他对手的直接威胁。
2025年混动市场大洗牌:技术融合催生新格局
目前来看,2025年的混动市场,正经历一场“技术爆炸”——插电混动(PHEV)与增程式电动(REEV)的界限逐渐模糊,技术融合成为行业主旋律。
其一,是插混与增程界限日渐模糊,同时融合两种技术的方案成为市场最优选。比如,比亚迪DM-i与DM-p双平台通过“油电协同”覆盖短途通勤与长途高速场景,而问界M9更实现增程与纯电双动力自由切换,彻底打破传统动力系统的使用边界。这种技术趋同的背后,是车企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插混适合高频短途用电,增程缓解长途焦虑,而融合方案则能实现“全场景无短板”。
其二,混动车型的价格正加速下探。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混动车型价格将下探至10万-20万元区间,A0级车型如比亚迪海鸥甚至下探至10万元内。但价格战背后,智能化配置成为差异化核心:华为ADS 3.0高阶智驾、小米澎湃OS系统、小鹏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等配置,正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
其三,市场格局日益多极化。华为凭借技术整合与生态优势,或成混动市场核心搅局者;理想需突破纯电瓶颈以维持增长;传统车企通过技术迭代守住份额;新势力则聚焦差异化细分市场。最终,混动市场将呈现“技术融合+生态竞争”的新格局。
2025年的混动市场,本质是技术迭代速度与用户需求洞察力的比拼。插混与增程的分化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技术融合的前奏;而生态竞争背后,是渠道模式与用户触达权的争夺。历史经验表明,过度依赖单一优势往往难逃“诺基亚时刻”,而2025年或许就是决定谁能执掌万亿混动市场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