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邱处机(ID:qiuchuji_1993),作者:邱鑫浩,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中国制造业的版图上,深圳始终是一个充满励志色彩的城市。
这里不仅孕育了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头,更不断上演着"草根逆袭"的商业故事。
2025年8月,一家名为创想三维的深圳企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四位85后创始人——唐京科、陈春、敖丹军、刘辉林,用11年时间将30万元启动资金,变成了年营收近23亿元的全球3D打印行业龙头。
他们是如何在一个看似小众的领域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商业增长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创业智慧与战略抉择呢?
一、四位技术男的"一见钟情"
2013年,深圳的一场3D打印展会上,四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起。
当时29岁的陈春已经接触3D打印技术四年,而唐京科、敖丹军、刘辉林也都是这一新兴技术的狂热爱好者。
展会上琳琅满目的工业级3D打印机让他们兴奋不已,但一个现象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消费级3D打印机几乎全是国外品牌,且价格高达三四万元。
"当时我们就想,为什么不能做一款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3D打印机呢?"创想三维总经理陈春后来回忆道。这个简单的想法,成为了他们创业的起点。
2014年4月,四位年轻人凑了30万元,在深圳龙华区租下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了深圳市创想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超16小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中。这种近乎疯狂的投入很快得到回报——他们开发的第一台3D打印机就获得了市场认可,不久后更是拿下了90万元的大订单。
"从第一个客户到第一张90万的订单,创想三维可谓出生即风华正茂。"这段创业初期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四位年轻人惊人的执行力与市场敏锐度。
创业前两年,创想三维主要做品牌代工,产品销往海外。这种模式虽然稳定,但利润空间有限,也难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公司自主研发的CR-10 3D打印机横空出世,以500美元的亲民价格杀入海外市场,迅速成为爆款产品,月销量超过两万台。
CR-10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款产品在打印精度及速度上比前代产品提高了近2倍,同时保持了极高的性价比。在YouTube上,关于CR-10的视频数量很快达到1000多万条,单个视频浏览量能达到数十万次,在全球3D打印爱好者中形成了现象级的口碑传播。
"CR-10就像是我们行业的'iPhone时刻',它让普通消费者意识到3D打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一种可以亲身体验的创作工具。"一位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这款划时代的产品。
爆款产品的成功为创想三维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和市场资源。
2016年双11,创想三维天猫旗舰店仅用25分钟,销售额就超过32万元,1小时便超过去年双11总额,全天销量位居行业第一。到2017年底,公司全年出货量已超过40万台,远超业界同行。
二、危机中的"逆势增长"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大多数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创想三维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这一年,公司出货量突破100万台,一跃成为全球桌面3D打印机龙头厂商。
"我们内部讨论后认为,疫情反而带来了三个机会。"陈春回忆道,"首先,人们居家时间增多,3D打印成为了一种创作乐趣;其次,国际物流受阻,设计师需要本地化解决打样问题;第三,国外防疫物资紧缺,我们的用户开始用3D打印机自制防护装备。"
创想三维迅速调整策略,每天开展一场海外直播,带领用户探索3D打印的各种可能性。渠道商也意识到这一特殊时期的市场机遇,开始大量备货。与此同时,公司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赠了大量口罩并进行了现金捐款。
疫情下的策略调整取得了惊人成效。
2020年4月,创想三维收到的订单达到16万台,相当于每8秒就卖出一台3D打印机。在美国,一位物理学教授用创想三维的打印机,花费16个月时间和十几万元人民币,为儿子自制了一辆兰博基尼跑车;另一位机械工程专业的女学生则打印出了一套可以发光、面罩可开合的钢铁侠战甲。
这些用户自发创作的案例,成为了创想三维最好的产品广告。
创想三维从创立之初就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2016年推出CR-10系列时,公司就采取了"国内国外两线高速增长,线上线下全面布局"的战略。2019年,公司正式启动全球化战略,在海外设立分公司。
"我们选择消费级市场,并将目标定位为海外,就是希望把赛道做到足够大。"陈春解释道,"欧美市场对DIY文化接受度高,用户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正是3D打印产品发挥价值的关键。"
创想三维的全球化战略,建立在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基础上。相比国外品牌动辄数万元的价格,创想三维的产品往往只需几百到几千元,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3D打印技术的门槛。
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仅有专人对用户进行线上操作培训,在部分市场还能提供上门调试和维护的服务。
截至2025年3月,创想三维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约1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4家自营线上门店及2163家经销商。按2020年至2024年消费级3D打印机的累计出货量计算,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3D打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市场占有率达到27.9%。
三、从硬件厂商到生态构建者
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创想三维始终没有放松技术研发。
公司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几人扩展到350多人,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应用技术开发、底层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截至2025年,公司已在中国和海外获得840项专利授权,包括107项发明专利,另有1179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我们不甘心只做一个硬件公司。"陈春表示。创想三维正在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向3D打印生态系统构建者转型。
2019年,创想三维推出专注于3D打印内容的全球在线社区"创想云",目前已投入数千万元,积累了3万多个3D模型。2025年,公司又推出了线上平台Nexbie,专注于销售3D打印成品,进一步完善生态闭环。
在技术融合方面,创想三维成为业内首个将AI技术全面融入3D创意过程的企业,覆盖建模、打印和激光雕刻全流程。
这种技术领先优势为公司构筑了坚实的竞争壁垒。2024年,创想三维的消费级3D扫描仪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消费级激光雕刻机市场占有率则位居全球第三。
另外和资本的接触中,2021年,创想三维完成了一轮5.08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投后估值达到40亿元人民币。
这轮融资吸引了前海母基金、深创投、腾讯、中航坪山等知名投资机构入局。IPO前,前海母基金持有创想三维5.81%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深创投、腾讯分别持有4.32%和2.16%的股份。
资本加持下,创想三维的业绩持续快速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3.46亿元增长至22.88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达7.08亿元,同比增长28.67%。虽然2024年净利润有所下滑至8866万元,但2025年第一季度又恢复了增长势头,达到8156万元,同比增长18.1%。
另外公司毛利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28.8%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5.2%。这一变化反映了创想三维产品结构优化和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
四、未来蓝图
"现在的3D打印机如同是2000-2005年的电脑。"陈春在2021年用这个比喻来描述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他看来,3D打印技术将经历从个人到教育再到企业的普及过程,最终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工具。
基于这一判断,创想三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未来计划。在教育领域,公司已为国内1000所学校捐赠3D打印机,帮助成立校园社团;未来还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为1万所学校捐赠设备,培养下一代3D打印用户。
在渠道方面,创想三维计划在国内外布局线下门店,展示3D打印机和应用场景。陈春甚至预言:"未来每个小区的便利店里都可能会有3D打印机,为周边提供共享3D打印服务。"
市场数据支持着创想三维的乐观预期。据预测,到2028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3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1%。文创、潮玩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消费级3D打印机创造了旺盛需求,用户可以用它打印DIY潮鞋配饰、潮流玩具,实现原创设计的想法。
回望创想三维的成功之路,四位创始人的默契配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11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一条赛道",将大部分利润再投入公司的发展。在股权结构上,四人通过一致行动安排共同控制公司81.98%的股份,形成了稳定的决策机制。
这种团结在创业团队中实属不易。2020年底,创想三维奖励10名优秀员工每人一辆奔驰轿车,展现了公司与团队分享成果的胸怀。
而在日常管理中,四位创始人各司其职:陈春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敖丹军担任执行董事兼副董事长,刘辉林担任执行董事兼副董事长,唐京科担任执行董事、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从深圳龙华区2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到如今拥有26.6万平方米自有物业、年营收23亿元的行业龙头,创想三维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无限可能。
四位85后创始人用他们对技术的热爱、对市场的敏锐和对梦想的坚持,在3D打印这个小众领域创造了大商业奇迹。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创业成功的案例,更是一曲深圳精神的时代赞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