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在意的黄金周角落,穷游网“诈尸”了

关注
穷游已成大势,而穷游网停在原地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毛巾,编辑:园长,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又是一年繁忙的出游季,在国庆黄金周全民出行大潮下,鲜有人注意到国内的旅行攻略鼻祖——穷游网,在上个月悄悄“诈尸”了。

9月,穷游网宣布旗下出行APP“穷游行程助手”回归,一时间引发不少资深老用户的关注。很多十几年前的老穷游er们,在看到行程助手再次复活后,纷纷在穷游网官方公众号的推文下留言,表达对长旅行攻略的怀念。当年被穷游锦囊帮助过的人们也开始在评论区彼此认亲,仿佛那个一人一背包一攻略走天下的年代,从来没有远去过。

图片

图源穷游网公众号评论区

与公众号相比,穷游网的小红书账号则略显冷清,同样的消息发布近一个月,只有寥寥几十个收藏和点赞。一个是颇为“古典老派”的行程助手,一个是当下最多旅行攻略发布的内容平台,二者放在一起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向广大用户和旅行爱好者们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讲究打卡和出片的轻旅行时代,我们真的还需要一份细致的日程表和攻略吗?

落后了N个版本的“上古化石”

在应用商店找到穷游行程助手,它的APP图标是一个朴实的地图定位标记,配色是穷游网标志性的绿色。下载,打开,APP内的引导和其图标一样一目了然,唯一的功能便是帮助用户设计给定天数和目的地下的旅行行程。

行程中的景点可以自行添加,也可由系统生成。我假装外宾,请它帮我自动生成了一份北上广10天的旅行行程。系统选择的都是最大众热门的景点,不说乏善可陈,起码是一点2025年的气息都没有,行程老实得像是从Lonely Planet出版时穿越过来的旅行者,更像是从没经历过移动互联网眼花缭乱的信息洗礼一样。

图片

行程规划“正确”到令人无聊。图源穷游行程助手

且不提上面找不到2021年开园的北京环球影城,连2016年开园的上海迪士尼都不见其踪,体现了这位21岁旅行家的廉颇老矣,也说明行程助手至少在短期内尚不具备服务当下年轻人潮流旅行需求的能力。

行程助手上的信息之过时滞后,从APP内的编辑推荐页也可见一斑——排在首位的推荐内容,竟是2014年出发的自驾美国西海岸攻略。但看看上个时代旅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挺好,至少在那个世界里,湾区说走就走,也不用去思考太多签证的麻烦。

图片图源穷游行程助手

复古的情怀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在行程助手回归之际,穷游网发起的“晒行程赢好礼”活动,说明穷游网很清楚它当下的优劣势所在:昔日穷游网赖以生存的优质用户UGC,如今正是它最大的死穴。

2020年之后,穷游网上的帖子与锦囊分享便近乎中断,没有了活跃的旅行者,再丰富的景点列表也不过是死水一潭。与穷游网命运相似的是它的“表兄弟”马蜂窝,同为长攻略平台的马蜂窝网站首页,其最新资讯还停留在2020年的“云旅游”宣传,其具体内容是让旅行达人开启户外直播,带领在家没法出门的国人“云游”山水。

图片

马蜂窝官网上的时间像被定格了

中文内容场日新月异,长旅行攻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水土不服显而易见。现在你还能在应用商店中下载到穷游和马蜂窝的移动端APP,点进去却会发现它们像两个山寨版的小红书,图文版式都大差不差——这两个专注旅游赛道的老内容平台,曾用它几乎全部的剩余生命力了尝试了对新生代炸子鸡的不完美模仿,便就此隐入尘烟。

图片

左为穷游,右为马蜂窝,二者如出一辙

而此时此刻,穷游网的“回归”成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它让人们重新看到上个时代的互联网产品在追求什么,又做到了什么。

只不过,时代真的变了。如今与穷游网竞争的,早已不限于小红书等内容平台,还包括许多提供具体地点介绍和用户评价的本地生活平台。

也许正如小红书评论区里有人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在等你,可是你回来得太晚,这个赛道已经挤满了人。”

后穷游网时代,遗风尚存

有用户将穷游行程助手评价为“旅行规划的纯元皇后”,充分说明穷游网曾塑造了一代人理想的旅行方式。如今市面上的旅行规划类APP中,也或多或少能找到穷游行程助手的影子。

以当前综合评价靠前列的智能旅行规划助手“圆周旅迹”举例,圆周旅迹同样采用了通过让用户选择目的地和出行时间,来为用户做出智能规划这一基本的产品逻辑。但比起老迈的穷游行程助手,圆周旅迹显然更适配年轻人的偏好和使用习惯——它支持从小红书、公众号或飞书直接导入链接来生成行程,并支持多人在线编辑行程,也可以让用户从经典、小众、出片、吃喝中选择自己的行程偏好。

图片

圆周旅迹的行程规划页面

过去,穷游网上的内容由UGC和PGC主导,在互联网上的旅行攻略与个人体验都相对匮乏的年代,让实地探索的旅行者本人成为创作者,便是为平台增添高质量内容的最好方式。而这个时代的新晋旅行APP们,可以通过AI抓取并提炼网上的所有数据,为用户生成或硬核或休闲的个性化路线。无论是想日行三万步征服自然山水,还是只想低消耗地在老城区内喝茶逛街,在一切本地生活都已线上公开化的今天,旅行APP要做的,只是将“宝藏小店”和“网红打卡点”进行一次有风格的整合罢了。

在信息广度上,社交媒体已经覆盖了太多,远远超过了属于上个时代的旅行网站们的体量。2023年我去香格里拉自驾,即使是一个当地朋友推荐给我的冷门徒步线路,在爬到半山腰时依然听到了前面的两个人感叹“小红书诚不欺我”。甚至简单粗暴一点来说,今天一篇再精致的旅行攻略或行程指南,某种程度上也不过是若干篇小红书笔记的一种排列组合形式。

图片

AI辅助让行程规划更“傻瓜式”。图源圆周旅迹

既然这样,为什么以穷游网为代表的“老派旅行攻略”,在今天仍受到怀旧与追捧,并存在相当的市场?我想它提供给用户的不仅是信息的陈列,而是一套以探索和经历为核心的旅行哲学。是这套哲学,而非长旅行攻略,让穷游的精神得以延续。

以出片为目的的旅行在出发之前,大概已经在网上有了一套现成的模板,它可以细致到在哪条道路的哪棵树下西行几步找到哪颗石头以何种角度拍照,只是这样的旅行便与未知无关,而更多成了对已有成功经验的复现,成了亟待消除感叹号的任务。当我们怀着高预期与高期待来到目的地时,人生照片就不再是妙手偶得,而是必须完成的工作,自然便会加重旅行的压力和疲惫。

穷游网联合创始人,《Lonely Planet》前中国区市场代表蔡景晖,在2024年Lonely Planet退出中国时的纪念文章里曾写道:

“每个工具后面都有价值观,每个风行一时的工具背后往往也都有着那个时代的某种主流价值观。”

比起孤独星球进入中国时,或穷游网创立时,国内无疑拥有了更多有能力和意愿去旅行的人。而2025年的旅行方式,是否能和当年的穷游锦囊一样,带给旅行者更深入的连接世界的体验?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未知不再,要向着哪里出发?

在穷游网诞生的2004年,出国自助旅行不仅是经济上的奢侈,更是信息上的奢侈。当年的穷游网通过优质攻略内容,同时降低了旅行者两个维度上的成本,有形地降低了许多国人背起行囊走向世界的门槛。

而现在,世界已经唾手可及。你可以人在家中躺,就从小红书上刷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几百间公共厕所的密码,大家都可以成为全球厕所的免费通行者,没有十几亿人口基数的通力合作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经济学人》杂志就曾关注过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对中国旅行者的影响,认为中国年轻人对互联网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旅游指南类图书及相关内容的生存困难。

图片

小红书上的厕所密码“琳琅满目”,并且真的好用

只是,我们可能确实不再需要一本详尽的旅行攻略指南了。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甚至是长图文内容,能被称之为权威的,时过境迁必定不再新鲜。但即使能从网络上第一时间搜集到所有一手的信息,旅行之于普通人,似乎也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简单轻松——当未知不再,所见即所得,我们追求独特旅行体验的成本也在急剧上升。如果一切详尽的计划和体验都可以靠刷别人发的帖子得到,那出发的意义又是什么?

过去的穷游网和马蜂窝,就像是一个优秀的旅行项目经理。它们靠专业的从业者/体验者提供信息差,并且强调行程的连贯性,让一次旅行或一个目的地成为个人体验下的完整故事。而现在,旅行经理要我们自己来做了。即使已经提前知道了所有景点长什么样,我们仍要在十一黄金周拥挤的景点、机场和高铁站发明自己的叙事,唯有这样,这趟旅程才有了刷社媒和发社媒之外的价值。毕竟来都来了,挤都挤了,总得带走点儿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图片

我的老家,长春新民大街这两天的人潮。图源小红书@捉住一只小馋猫

走出《Lonely Planet》权威的纸质指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旅行攻略,无论是穷游网、小红书还是其他应用,都始终是内容平台和用户共同缔造的产品:

在信息尚不饱和时,平台与旅行者若能像新闻记者般秉持专业精神,致力于详实记录与客观呈现旅途所见所闻,其本身就是在创造宝贵的信息增量;而在信息过饱和时,平台和旅行者则需要成为创作者,甚至成为编辑和作曲家——在几乎所有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共享一条包罗万象的信息河流时,仍要人们从海量内容中找到真正激发个人共鸣的旅行灵感,并从中挑选元素,编织出个性化的章节,才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当代旅行产品。

而这着实是个不低的要求。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大基数的真实用户分享的基础上,降低发现小众、个性化目的地的门槛,以更便捷的方式帮助人们进行“我该去哪里”的个性化探索,让出发变得更加容易和充满期待;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小红书们的“活人感”还体现在,用户不仅仅消费内容,还可以发布“请大数据把我推给xx地的本地人”之类的内容,让旅行规划乃至旅行本身,都变成一种可以分享、可以参与的社会互动,最终沉淀成为社区内容的一部分。

穷游已成大势,而穷游网停在原地,却未尝不是一种体面地退场。哎,突然觉得小时候和爸妈坐大巴报团旅游,其实也挺省心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