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的尽头,不是克莱斯勒

关注
不下牌桌,保持前进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汽车评论(ID:yuanchuanqiche),作者:母智婕,编辑:熊宇翔,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5年6月,克莱斯勒在贝尔岛庆祝百年诞辰,推出了Pacifica 100周年纪念版车型。新车的改动除了增加“Est.1925”徽章、特殊颜色和轮圈设计外,几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升级。

汽车媒体Carscoops直接批评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难以体现百年积淀的厚重感”。

在此之前,克莱斯勒多次易主,产品节奏支离破碎,到2024年旗下仅剩Pacifica一款独立车系,主要征战北美市场。 昔日“底特律三巨头”之一,如今已沦落为单车型单区域市场品牌。

图片

同样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百年品牌,别克的历史比克莱斯勒还要长上22年,但也在近些年蒙上了相似的隐忧——依赖中国市场,依赖在中国畅销的GL8。

作为一个美国品牌,别克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60%,胜过将中国作为第二故乡的大众。与此同时,GL8是别克主要的利润奶牛。别克的盈利状况,主要取决于GL8的市场表现。

而在过去几年,别克在华销量连续下滑,GL8遭遇各方MPV新势力冲击,步入艰难时刻。Go big or go home,曾是一道摆在别克中美双方谈判桌上的问题。

本土化先锋,也水土不服

1998年12月,一辆别克新世纪在浦东金桥驶下产线,开启了别克国产的进程,也开始了上汽通用在中国市场的征程。

为了让这款美国车能顺利打开中国市场,由合资车企在华首个整车研发中心泛亚牵头,别克对车型进行了600余处改动,包括发动机标定、悬挂调教、空间布局[4]。这款车奠定了别克在合资品牌中充当本土化先锋的特质,为别克后来在华的百万年销量打下了地基。

图片别克入华首款车,新世纪

而后在别克与泛亚的努力下,赛欧、君威、凯越、君越等海外车型均完成本土化改造,GL8从海外引入车型变为由中国团队主导定义开发的车型,制霸商务MPV市场,中国特供的英朗则一度成为月销量3万以上的神车。2015年,别克在中国市场迎来鼎盛时刻, 年销量突破100万辆。

但很快,别克“全面尊重中国需求”的市场路线,被连续打断。

2017年,为应对排放法规与成本压力,别克在英朗、威朗等主力车型上大规模搭载1.0T/1.3T三缸发动机,试图以“小排量+轻量化”的路线抢占市场,但中国消费者对三缸机的顾虑导致销量下滑。尽管2021年英朗重启四缸机型,但比亚迪带头的新能源浪潮已经改变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走向。

而在新能源战场, 通用北美打造了性能强悍、安全性拉满的第一代奥特能纯电平台,希望将其作为全球统一平台,用于旗下品牌纯电车型。然而在中国,基于其打造的别克E4、E5价格偏高、智能化体验不足,在2023年上市后迟迟未能有效打开市场。

图片

奥特能纯电平台以堆料闻名,但相应车型销量有限

到2024年,别克在国内销量降至30余万辆,其中10万辆是GL8。每卖出三辆别克就有一辆是GL8的处境, 固然彰显了GL8的老当益壮,但又意味着别克来到了至暗时刻。这一年,上汽通用亏损266亿。

别克在中国市场起伏的命运表明,“国外车型/技术打底,国内二次开发”的传统合资体制,已经很难跟上中国市场的技术更迭速度和版本切换周期,即便是本土化程度可能最高的别克也不例外。

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对此反思过:“特别是2023年,我们推出了多达15款产品,还发布了奥特能1.0平台,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没有在产品定义上,或者在实现客户的用户价值上同频共振”[1]。

重新融入中

先着急的是别克的中国管理团队。他们与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贴身竞争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消费者发展出独立的市场需求与消费偏好,试图说服通用总部放权。

但美方的疑虑长期存在:明明已经斥巨资打造了一套全球性技术产品体系,为何还要再为中国再单开一套系统?

直到残酷的市场表现一次次证实美方技术不适合如今的中国市场,话语权逐渐向国内团队移交——近两年,别克中国团队与泛亚真正拿到了产品定义和技术开发的主导权。

去年,作为别克第一款 “以中国技术满足中国需求”的产品,GL8 PHEV上市,搭载了由泛亚开发的真龙插混,采用国内流行的P1+P3插混架构。在国内团队主导开发的动力形式加持下,GL8顶住了各方MPV新势力的冲击,并在今年1-8月重回MPV销量榜首。

图片

插混GL8在今年销量超过燃油GL8

而别克今年寄予厚望的至境L7,则以别克第一款“中国定义+中国研发”完全体身份在9月底上市,吹响别克反攻的号角。

图片

图源:快科技

作为中国团队定义的产物,至境L7在市场定位上便不走寻常路,切入看起来不好卖的15-25万增程轿车市场。

在国内,增程虽然大热,但主要集中于高端车型、SUV车型。今年一季度,增程式电动汽车在40万元以上市场渗透率已达31%,而在20-30万元价格区间的渗透率为12%;车型维度上,增程SUV已经陷入红海竞争,反观增程轿车市场,2025年一季度的市场渗透率仅1%左右[2]。

为了打开尚未被证明的蓝海市场,至境L7将通用曾经领导但自行搁置的增程技术“复活”并加以本土化改造,针对当前增程纯电续航不足、馈电工况性能衰减、NVH欠佳等用户痛点进行专门优化,实现302km纯电续航、超1400km综合续航、以及满亏电状态下5.9秒破百。

图片

至境L7搭载上汽通用“真龙”增程

完全面向中国需求的动力形式选择之外,至境L7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另一大改变在于,智能化配置不再跟随美国节奏,而是对标新势力,甚至局部超越。

由此,至境L7首发高通新一代智能座舱旗舰芯片8775,CPU、GPU全面升级同时AI算力达72TOPS,为上代旗舰8295的2.4倍,带头扭转合资车智能座舱智商不够的传统印象。

此外,至境L7的辅助驾驶果断启用中国供应商,首发基于端到端“强化学习”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补齐了别克在国内长期缺失的城区辅助驾驶体验。

图片

与Momenta合作,追赶智驾第一梯队

在中国用户看重的动力形式和智能化配置上,至境L7最终给出的是完全针对国内消费偏好的大电池增程+高配智能化体验,并附带一个让用户难以拒绝的价格。

能弄清楚消费者需求,并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产品配置予以满足,往往是一个品牌摸透新的游戏规则,重新回到牌桌的征兆。上市十天后,至境L7大定突破1.2万台,初步走出了和丰田铂智3X,日产N7相似的曲线。

而对别克来说,至境L7是其“再本地化”的一个开始。基于打造出至境L7的逍遥架构,别克将在一年内推出六款新能源车,覆盖全车身形式和各能源类型,与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再度正面交锋。届时,别克探索出的“中国定义,中国研发,全球标准”新合资体制效果如何,将接受全面检验。

按照文件,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的30年合资协议将于2027年到期。9月,彭博社消息称,通用汽车表达了与上汽维持合资现状的意愿[3]。

与老乡克莱斯勒不同,别克不愿退回老家躺平(现实也不允许躺平),而是在跌倒后爬起来,选择继续投身中国市场汹涌的大潮中。

参考资料:

[1]:为什么入华28年的别克,还要再造一个新品牌?一见Auto

[2]:看好增程汽车国内市场发展前景,东吴证券

[3]: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正就延长在中国合资事宜进行初步谈判,彭博社

[4]:陈实:泛亚是通用的一支生力军,凤凰网汽车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