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大咖对话:疫情将淘汰近半数纯线下机构

关注
真正优质的企业,在疫情过去之后才会反映出它到底有没有抓住这次的时机。

6月9~11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20 DEMO CHINA 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与企业创投峰会在线上举行,这是DEMO CHINA 亮相十三年来首次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

在峰会中,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联合创始人、管理合伙人赵征与58产业基金合伙人李纳就“后疫情时代,教育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对话,犀利观点如下:

1、教育的创业跟其他领域创业不太一样,你面临的是学生,要教导他;你为人师,要做一个好的教育产品。企业的价值观在这个行业尤为重要。

2、企业发展节奏感很重要,在有一些事情上是必须要慢的。

3、这次疫情确实可能会淘汰30%甚至40%的纯粹线下的机构,但是也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基于线下业务的积累,变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可能以后纯粹的offline模式就不存在了。

image.png

如下为对话实录:

李纳:大家好,我是来自58产业基金的李纳,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创业邦举办的峰会。今年疫情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校及中小学生不得不延期开学,各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不转移到线上,这一现象也带动了国内在线教育的爆发式的增长。与此同时线下的教培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然后为了生存,他们也不得不转型线上进行一些教育和培训。

今年的疫情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深远得多,但我们同样看到了在线教育行业的一些机会。所以今天借这个话题,我们请来了一位重要的嘉宾——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的总经理以及管理合伙人赵征赵总跟我们一起来讨论在后疫情时代教育投资的一些机遇与挑战,欢迎赵总,也请赵总介绍一下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的一些投资的案例,包括投资策略。

赵征:好,谢谢主持人李纳。大家好,我是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的赵征,很荣幸来参加创业邦举办的2020 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与创投峰会。我们新东方教育文化产业基金有新东方集团背书,有它的资源、资金的支持。我们源于新东方,所以也会基于教育产业来发展来布局。

2018年我们成立了我们的人民币基金,现在在成立我们的美元基金。新东方教育产业基金成立大概不到三年,在这期间我们投了一些To B和To C的案例,比如说凯叔讲故事、高顿财经、包括豌豆思维,晓羊教育等, 现在其实已经在做整个全产业链的布局了。

李纳:我也简单介绍一下58产业基金,58产业基金也是一支才成立不久的人民币基金。我们主要投资的方向是偏A轮阶段的公司,我们主要关注的方向是职业教育领域和素质教育领域,也投资了一定的项目,包括专注于蓝领教育培训的采贝,还有专注于教师职业教育培训的当老师等。另外我们也投资了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项目。在疫情阶段其实我们已经出手投资了两个赛道的项目,我们非常坚定的看好职业教育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

说到后疫情时代,您觉得在线教育赛道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或者还有什么新机遇以及它的挑战会有什么?

赵征:简单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现象。这次疫情突如其来,包括新东方在内的几个大的集团,都没有料到。所以当春节临近,疫情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新东方集团把重视程度提到了最高级别,在春节期间,我们整个的技术部门、产品部门都没有休息,完成了整个我们原来基于线下的所有课程体系,包括服务体系的线上的转移。

在2月份的前10天,我们已经把近百万的学生搬到了线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后台系统的支持,需要老师来适应整个线上的服务的过程,所以它其实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

我们看到的新东方,已经是中国最突出的一个教育集团了,但它依然感觉非常有挑战性,非常需要资源和资金的支持。所以同样对中小企业或者创业企业带来的严峻考验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说原来不管是销售渠道、授课形式,还是服务体系等等,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线下的部分,但是这次所有的线下部分完全都停滞,也没有办法进行,全部需要转到线上。企业创始人是否有能力接受变化,快速反应,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后我们能看到政府也在对这次疫情有一些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一些地方有很多免费的流量产生、政府平台给企业的一些支持。不管是政策上的、法规上的、还是资源上的,都对企业快速复苏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企业从带宽、稳定性、授课形式上都面临很多的挑战,产品、服务体系都需要升级。我们反复说教学教育行业离不开教学质量,离不开这个结果。教学教育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所以应该从质量和服务出发,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来满足用户现在无法出门,只能在线上教学的需求。

大浪淘沙,真正优质的企业是在疫情过去之后,才会反映出来它到底有没有抓住这次的时机,或者说在这次黑天鹅事件下,被加速淘汰了。

李纳:我也特别同意赵总的一些观点,我也补充一两点。在疫情发生过后,它相当于把一个企业推到了一个极限去做选择,在企业成本的考虑,包括人员的裁减、企业组织架构的一些简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福是祸都不能确定,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而且说实话因为教育它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做的选择可能是为长期考量的。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企业在这次的危机当中也做出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应对措施。所以当我们看项目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考核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企业在疫情期间做了什么?采取了什么积极的措施?去让他们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也会严控企业的现金流。然后赵总刚刚提到一些企业其实会留有一些线下的部分,而这次疫情迫使它线下的部分往线上转化,也将加速我们OMO(Online-Merge-Offline)的一些进程。

在您管理的这些portfolio当中,有没有一些企业在运行当中有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可以跟大家分享?

赵征:我觉得肯定是会有的。确实我们能看到这次企业的应对措施两极分化,有的企业转型或者是它们的动作确实比较快。

比如说凯叔讲故事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大量的免费优质产品,这不光使用户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更加凸显出它的产品价值。因为疫情使线上竞争进入了加速道,所以更要求它的产品人性化、更高质量,从各个方面对它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像你刚才说的,企业必须面临开源节流,面临提升效率,这是没有办法的。

我们看到比如说豌豆思维,它整个在疫情期间的流量也好,实际的营收增长也好,都创了新高;一些做ToB的企业,在一季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立或私立学校的线下学校端原来其实是没有大量的线上场景的,也没有所谓的线上技术系统的实力,但没有办法,疫情期间还是要复学,所以学校系统也面临升级。很多的企业都面临一定要在线上找各种各样类型的渠道去获客甚至变现,所以这个也逼迫大家加速发展迭代了,把未来可能一两年要做的事情或者一两年要探索的事情,提前做好布局了。

李纳:我们之前投过一个线下舞蹈连锁的项目,疫情发生过后,它基本完全没有收入。他们立刻做了一款线上打卡的课程。这个课程的体系基本都是线上的,就是在家进行这种陪练练习,他们推出这个课程后做到了90%以上的上课率,第一季度实现了零退费。在这个时刻他们拆解了目标,分清楚轻重缓急,一步一步实现了逆转。

第二点让我产生思考的,就是基本上很多教培企业都在线上化,不能够完全被线上取代,留在线下的可能就是未来的刚需场景。它可能像在线连锁舞蹈一样,发展成另外一个可能。相当于就能够加速它这个线下跟线上的融合,所以这个也是我们最近思考的,我们觉得还蛮有导向性的一个案例,然后也使我们坚定地去投资一些教育行业。

疫情过后,今年的一些教育的投资重点是什么?我们会关注哪些细分的行业?或者有哪些投资机会呢?

赵征:每年不论是有大的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还是经济的波动,我们都会积极稳定地投资,只不过在这样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更加注重充分地去披露和揭示风险。

当然我们还会沿着我们的主线去投资几个细分的方向,一个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新职业教育。

后疫情时代或者疫情过后,整个职业教育会迎接一个结合了跨产业融合的一些商业变现的政策。所以这不简简单单只是教育的部分,它可能还涉及到就业、出口、企业的联系、校企的合作等等。我觉得这是职业教育中我们会重点关注的。

再有就是更多的下沉市场,原来更多做的还都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包括省会城市等,但实际上下沉市场应该是有数倍于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的体量。那里的学生更需要好的教学产品,更需要优质的师资资源。下沉市场恐怕将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再有可能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就是比如启蒙阶段,0岁一直到小学的中间年龄段,比如八九岁,其实可以归结为启蒙阶段或者低幼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开发大量的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的产品,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和老师,包括家长都不会那么功利,它还有很多可以探讨或者可以创新的空间。

启蒙第一个阶段在产品内容上,包括形式上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在整个的政策的大背景下,还有很多机会。所以这个也是我们应该一直关注的。

李纳:我发现我们在赛道看的专注点还有蛮多相似的地方,我们也是从去年开始布局职业教育,然后其实不管疫情有没有发生,我们在赛道里也会坚定地去布局,包括我们之前投过的跟蓝领职业教育相关的。

我们认为这在职业教育当中其实还是有更多机会去发掘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头部效应会比较明显。所以我们之后可能会从一些细分的赛道入手,比如医护人员考试类别,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但它也是相对比较封闭的。

我们可能也会选择一些比较大的群体,包括一些比较细分的职业教育的赛道。然后也像刚才提到的,我们其实也在看类似启蒙或者是素质教育比较早期一点的投资,但是我们可能更关注一些新的模式,包括刚才您提到的AI。在疫情过后,我们也愿意去支持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教育机构。

赵征:没错,疫情确实是个突发事件,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我们一直以来有一个对这个行业的疑问,未来是不是很多线下教育会消亡?其实这个话题可以稍微再转换一下。我们认为这次疫情确实可能会淘汰30%甚至40%的纯粹的线下机构,但是也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基于线下业务的积累,变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可能以后纯粹的offline模式就不存在了。

我们其实因为都在投教育,这次疫情又确实对这个行业有好的或不好的机会和挑战,你觉得策略上会有变化吗?或者说筛选标准上会有一些变化吗?

李纳:我们投教育其实是关注一些数据指标,之前我们关注指标当中包括获客成本,疫情过后我们可能更关注这一块。

还有一个是续费率,如果足够高的话,说明课程本身是足够好的。然后我们还比较关注销售转化率,转化率也是验证课程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些指标,疫情前是不变的,疫情过后其实我们更多考量的是创始人本身的一些指标,在他面对一些重大挫折时做的选择,以及创业者是否有克制专注的特质。疫情过后,头部效应会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小企业要突围必须得有一些核心竞争力。

还有第三点,教育创业跟其他领域创业不太一样,毕竟你面对的是学生,你要教导他,要做一个好教育产品,企业价值观在这个行业尤为重要。如果你的价值观稍微歪一点的话,你就会变成一个销售驱动型的教育公司,而不是教育驱动型的销售公司,这两个词换了过后,它最后的结果其实会不一样。

我们希望企业发展很快,但我们觉得节奏感很重要,我们投的企业基本上还是这种比较踏实的,在教研愿意投入的比较扎实的公司。

赵征:对于我们来讲其实也是这样,但我们的策略还有几个跟其他行业不太一样的地方,一个就是情怀或者价值观,我觉得这是应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

它也承载了不一样的社会责任,对孩子对家长是要负责任的,这个事情是是不可逆的。如果你让他消费了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一年参加教育培训,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很差,其实是在耽误孩子不可逆的时间和家长的精力与金钱,所以这个路子是一定要正的。

另外我们也特别关心它在产品教学研发上的投入,这些年我们在反思是因为教育它离不开服务行业的属性。原来有太多的创始人觉得只要产品好,只要做的课程体系完整,单点突破能力够强,是不愁卖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有太多免费的好东西产生,产品一定要符合学生或老师家长的需求。我们现在越来越注重能够在产品研发上、能够在教育的理解上、能够在运营服务体系的经验上能力相对比较综合的团队。

李纳:对,这可能也是刚才你说的,在创始人上,我们现在关注会更多,原先的那些指标性的东西也都会看,这个逻辑是不变的。

我们感觉在未来的5年10年仍然会出现几十家几十亿营收,甚至出现几十家上百亿营收的公司,它完全可以承载这样的体量。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说将来我们能够多合作,以后能够一起来推动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很多优秀创业者去创业。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